全国政协常委常兆华: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大威胁是知识产权布局上的不科学和不完善

2019年03月08日11:41来源:中华工商网 作者:黄涛
  “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历练,中国企业在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综合制造能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若干细分领域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具备了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基本‘硬实力’,但却普遍面临难以在海外市场大展身手的困境;除了品牌国际化的认知度不够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是知识产权国际布局方面的薄弱,或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绊脚石甚至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一根‘绞索’”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常兆华两会期间告诉本报记者。

    

  常兆华认为,《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虽然认可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水平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包括经合组织和金砖5国在内的40个国家中仅仅名列第10,与我国作为名列前茅的贸易大国和经济大国的地位极不适应,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高科技产品比例不高且进一步提升空间有限。 

    

  常兆华说,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历程中,鉴于早期相对落后的工业基础和产业化能力,政府、企业甚至个人偏重于将资源和精力主要向技术、设备、材料和生产工艺等的“硬攻关”上倾斜,而忽略了与之相辅相成的“软攻关”的发展。即使在现阶段,虽然国内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众多,但其中含金量高的专利仍占少数,有含金量且具备系统性真实攻防实战能力的专利更是少之又少,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多处于“不堪一击”的境况。 

    

  他直言,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进程中,最大的威胁不是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而是知识产权布局上的不科学和不完善甚至是缺失。在知识产权方面严重缺乏前瞻性的全球化布局视野,不重视和不知晓如何申请高质量的国际专利是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微高科技企业的软肋、痛点和瓶颈;中国企业或困于知识产权桎梏走不出去,或在知识产权方面“裸奔”于国际市场,一个中国制造的产品一旦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便成为国外权利人的起诉对象,身陷囹圄却拿不出可以与之抗衡的权利进行反击。为了尽快补上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知识产权这块最短板从而捍卫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的地位和话语权,为此,常兆华今年两会建议: 

    

  一是发挥国家制度优势弥补企业认知和能力上的不足,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系统性地培育中国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国际布局的意识,大幅度提升对知识产权国际布局的资助、奖励或补贴额度,鼓励国内企业将创新创造成果在重要国际市场积极布局知识产权;对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布局的企业给与专业的指导与系统的培训; 

    

  二是完善国际资助、奖励或补贴政策和操作办法,资助和奖励对象不应局限于国内企业自主申请部分,还应覆盖至由国内企业海外子公司的专利申请乃至收购的国际知识产权的维护费用,鼓励国内企业通过投资、并购方式布局海外知识产权并取得知识产权的自主权; 

    

  三是对于国家资助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将“建立行之有效的面向国际市场的专利攻防体系”作为国家对该项目资助的前置性条件或项目验收的最主要内容之一; 

    

  四是支持鼓励国内企业在走出去之前进行目标市场的专利FTO(自由运用)分析,对于开展该分析的企业给予专项资助,以免国内企业盲目地进入知识产权高风险市场,毫无防备地“裸奔”于国际市场; 

    

  五是发展“一带一路”的知识产权配套政策,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入《专利国际合作条约》PCT协议,通过PCT途径降低企业申请国际专利的成本; 

    

  六是优化国内知识产权司法建设并在有条件的地区尽快率先与欧美接轨,将知识产权的侵权成本尤其是惩罚性赔偿额度大幅度提升至与欧美一致的水平,以此警示和强化国内企业“生死存亡”的知识产权意识并在国内市场的知识产权攻防战中提升实战能力,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作好“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的多重准备。


(责任编辑 刘弋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