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家”叶志的三次大考

2018年03月15日07:07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宗禾

   0-4.jpg

  "守住父辈的基业并开拓新的疆场、寻求新的增量。"这是每一个传承者肩负的使命。这种"攻守相兼"的状态,要求叶志必须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和斗志。自接班以来,叶志从未停止思考,新的疆场该如何开辟?国际化的发展思路进入他的脑海,这为枫叶船运带来最大价值的一场变革


  航海,听上去足够酷,做起来足够苦。


  这位四十来岁的青年中坚,已经领航枫叶海运集团十余载,深知个中滋味。


  这个起锚于浙南滩涂的海运企业,在他的国际化战略引领下,正焕发着全新动能、开足马力驶向属于自己的新的“大航海时代”。这个他就是叶志,上海市浙江商会副会长、枫叶海运集团公司董事长。


  相熟的朋友都知道,要约叶志见一面太不容易。他常年穿梭在不同国家和城市之间,粗算下来一年里竟有200天要“在路上”。


  自从2005年接班父亲担任台州枫叶船运有限公司(下称枫叶船运)总经理,叶志主导了公司的国际新征程。他先后把业务开拓到全球多个国家,在新加坡,香港等地建立分公司,将公司的管理总部从台州迁到了上海。


  很多人不太理解这位“拼命三郎”,明明拥有富足舒适的生活,何必如此辛苦?


  在他看来,这是出自航运世家的自己与生俱来的责任。叶志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服务于一家国有航运企业,父亲在13岁时就从一名水手做起,并在后来企业转制时接盘,重组改制为台州椒江枫叶海运有限公司。


  祖父和父亲对航运事业的热爱,深深感染着叶志,父辈打下的坚实基础,也让他可以从容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2004年,以国内沿海运输为主业的枫叶公司已经拥有一支包括散货船、集装箱船以及油船在内共计30余艘的船队。


  “守住父辈的基业并开拓新的疆场、寻求新的增量。”这是每一个传承者肩负的使命。这种“攻守相兼”的状态,要求叶志必须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和斗志。


逆着潮水方向抢滩国际市场


  自接班以来,叶志从未停止思考,新的疆场该如何开辟?国际化的发展思路进入他的脑海,这为枫叶船运带来最大价值的一场变革。


  纵观近现代史,航海是新世界的“打开方式”。它打通世界,链接全球贸易,推动各国的开放与发展。只有开放,才能带来深远并且可持续的发展。对于航运业来说,尤为如此。


  公司想要长远发展,做强做大,枫叶船运这家起锚于浙南滩涂的企业,必须驶向国际化的大洋。同时,航运还是个周期性显著的行业,一旦国内经济波动,国际化市场也能帮助公司更好地进行风险对冲。


  于是,年轻的“舵手”在2005年开始了一场大刀阔斧的变革:公司卖了大部分现有船舶,重新构建了一批国际化标准的大吨位运力;紧接着,叶志先后在香港和新加坡成立了境外和海外公司,专门用于发展外贸船队。


  随后,集团新设造船板块,台州枫叶船业有限公司(下称枫叶船业)宣告成立,这家新生的船厂一开始就着眼于国际化,所有的基础设施都是按照制造国际化标准船舶的要求建设的。


  彼时海运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正盛,在旺盛的运力需求下,造船行业也享受着“躺着赚钱”的美好时光——光靠船台出租便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获批建设枫叶船业占地27万平方米,按照当时的市场形势,只要在其中多造几个船台,一部分自用,一部分用于出租,就能日进斗金。


  叶志不这么想,他认为“躺着赚钱”绝非长远之计。


  他力排众议,建设三个船台,分别为两个5万吨级半干坞船台和一个3万吨级的半干坞船台,并为此配备了数控车间、室内和室外分段制造车间、涂装车间等。这是紧跟国际化标准制定的是分段建造再船台合拢的造船方案,相较台州当时大多数船厂滩涂造船的“土法炼钢”有很大的不同。


  对此,几位团队骨干成员和叶志有分歧,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放着“躺着赚钱”的套路不干,偏偏要去折腾听起来虚无缥缈的国际化战略?不过,当叶志详细介绍了全球海运发展形式——特别是近邻的日韩两国的定位及表现,并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大家的观点才慢慢转变。


  事实证明叶志的想法是正确的。在枫叶船业成立之初,船厂“鹤立鸡群”的造船方式和设施设备,马上赢得了一个6条3万吨的散货船国际订单,漂亮地打响了抢滩国际市场的第一枪。


  国际化的布局、高规格的投入,让枫叶船业顺利经受了一个又一个国际公约生效的考验。(例如2012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PSPC标准,对海水压载舱及散货船的保护涂层作了诸多规范,只有像枫叶船业这样有专门的涂装车间才能达到建造要求。)类似这样的行标考验,客观上帮助枫叶船业垒砌了更高的竞争门槛,从而占据了市场先机。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如今枫叶海运已成为一家集造船、修船、船东、船管及操作于一体的国际化综合性航运公司,业务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并和国际一流的船东、租家(如丹麦的NORDEN、德国的OLDNEDORFF等)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搁浅期中扬帆国际战略登陆


  自2005年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来,叶志明白这是一场持久战,其中的艰难困苦,唯有冷暖自知。


  令他印象最深的难关是公司迅猛扩张导致专业人员和管理配套跟不上,这在造船业务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虽说做内贸海运时,公司也租过船台造过船,但毕竟接触的是内贸船业务,当制造国际化标准的船舶时,缺乏系统性经验的问题便显现出来。由于造船是一个工程量浩大的行业,和之前纯粹的海运生意相比,部门设置多、岗位职责细,这也使相应的管理更为复杂。


  此外,公司刚成立,一口气接了十几条船的订单,从几十人的技术管理型公司一下子变成了几千人的生产管理型公司,人员短缺的问题暴露无遗。


  此时叶志面临难言的煎熬。但祖父、父亲这些“老舵手”们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一直支撑着他走下去: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即使内心无比痛苦,在行动上也要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恰如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那句话:“我没有路,但我知道前进的方向。”


  一方面,叶志依靠多年积累的人脉,积极寻找专业人员扩充管理队伍、聘请施工队来承包建设工程。另一方面,在之前的管理经验基础之上,叶志业外聘了专业的船舶顾问,并建立了各部门和岗位的管理制度,一边实践,一边梳理,一边完善。


  渐渐地,公司开始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事后说起这些来,好像还挺轻松,但当时,我真有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叶志感慨道。


  他记得当时枫叶船业接到了一个来自韩国的订单,但当时团队中,既懂英语又懂技术的人屈指可数,沟通成了极大障碍。叶志急坏了,只能努力去招聘人才,来缓解这一局面。与此同时,枫叶内部也开始采用奖励机制,对相关人员进行英语培训。


  因为韩国合作伙伴是成熟的国际性海运公司,系统性较强,做事讲究制度和程序,而枫叶船业新近成立,相对机动灵活,外加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过很多摩擦,干过许多“仗”,枫叶方面也吃过许多哑巴亏。


  终于,不断磨合后,枫叶船业基本摸清了韩国公司的工作习惯,做出较好的配合。这是枫叶海运走向国际化道路的漂亮一仗,也标志着枫叶海运从混沌无章的打法进入到清晰有序的运作,为日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更广阔海洋与更遥远星辰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叶志经历的第二次“大考”。


  在这场危机中,几乎所有的航运企业都遭到了生死考验。国际国内多家航运公司倒闭或破产,不但影响了长期租约,也让枫叶投资入股的大笔资金化为泡影。


    市场艰难、流动性枯竭……种种问题让叶志焦头烂额,经历了从业以来身心俱疲的一段时光。“感觉像黑暗中溺水一样,见不到光,透不过气,看不到尽头。”叶志叹息。


  不过,看到两鬓斑白的父亲还在坚守,叶志觉得自己没有丝毫可以退缩的理由。整理好情绪之后,叶志开始化压力为动力,不分日夜地为公司奔走。


  终于,枫叶海运迎来了转机,随着融资重组等一系列协议的达成,公司开始慢慢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体评估后,叶志认为枫叶海运的未来还算乐观。


  一方面,因为公司一开始定位清晰,只做灵便型散货船和油化品船,由此建立起核心竞争力。深耕这两个细分的市场范畴,枫叶获得了互补、风险对冲的机会。


  另一方面,从内贸转向外贸,与国际接轨后,枫叶在国内外航运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加上中国一带一路计划带来的机会,叶志预计接下来的航运市场需求将会渐次释放,这会给枫叶带来更多机遇。


  不过,低调的叶志很少向人提及,自己心中的梦想远不止于此。出生于航运世家、以七下西洋的郑和为偶像的他,在事业上对标的是以希腊为代表的欧洲私人船东,以及日本、韩国等较为成熟的亚洲国家船东。他希望枫叶能够成为中国航运业内的一家百年老店。


  他深知自己必须有更好的知识储备才能达成这样的目标。两年来,他在浙大EMBA就读,最近他正在研究如何将大数据精算模式融入到企业决策和日常运作中,以期达到更精准、稳健的经营状态。


  他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因班上同学影响,叶志迷上了长跑,并视之为“最令我快乐的事”。“跑步时,思想被放空了,情绪也得到了舒缓,思路更加清晰。”


  叶志说,“课堂上的具体知识可能会被忘掉,但因为浙大EMBA而养成的长跑习惯,却会让我受益终身。”热爱挑战的他还多次参加了全球商学院组织的戈壁挑战赛,在三天时间里,徒步穿越116公里的大西北戈壁。


  对叶志来说,无论是长跑,还是徒步,都是一种需要耐力和意志力的运动,这和在航运市场上的境遇,如出一辙:“无论路况是好是坏,每走一步,都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责任编辑 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