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为平:一往情深“总部基地”

2017年05月18日13:21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胡文鹏

       1.png

 

    许为平,浙江海宁人。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总部基地全球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1990年,许为平下海经商并创办中南机电公司,在5年内将企业年销售额做到逾5000万元。经过数年游学,1997年,他以英国道丰国际集团亚太区总裁身份回国布局总部基地。20年来,总部基地模式已从北京拓展至沈阳、青岛、海宁等地,且走出国门,落户英国伦敦。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项目总投资额近800亿元。

   

用关键信息为某人勾勒画像,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尴尬:存在于个体之内的信息,表面上看起来却自相矛盾,甚至有些格格不入。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总部基地全球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许为平也不例外。因身价不菲现身各类财富榜单,许为平却笑谈没有一分钱的股票;一手成功缔造区域开发的全新模式,许为平却未给报刊地产版面投一分钱的广告……在许为平的世界里,这些违和都能融入“总部基地”这四个字里。

 

“对于‘总部基地’,我是不忘初心,始终如一。”这是许为平对笔者说的第一句话,不拖泥带水。说这句话时,许为平眼中充满“布道式”的虔诚,让人相信他与总部基地的“真爱”不只是说说而已。不过,要理清这段“姻缘”并非易事。也难怪,回望茫茫来时路,连许为平都感慨不已:想不到,总部基地从萌生、试水、功成,再到复制、升级、出海,竟已跨越了整整20载。

 

从切肤之痛出发找需求

 

1990年,遥远得似乎有好几个世纪。那一年,北京大街小巷都回荡着“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那一年,北京地铁只运营着并不繁忙的两条线;那一年,北京三环还没有全线开通。那一年,许为平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人们眼中的“金饭碗”,投身商海,成败未料。

 

彼时,许为平的全部家当只有2000元。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日里,他咬牙把这些钱全部换成了电风扇。是的,你没看错!冬天,电风扇,北京。时隔近30年,许为平回忆起当年手笔,自豪依然满溢。这次成功的反季销售,让他尝到了甜头,也找到了通向家电商业大厦的敲门砖。

 

许为平乘势而上,在当时声名不显的中关村成立了中南机电公司。那时,还没有“风口”概念。如果有的话,许为平可能真是找到了风口:先是电风扇,后是抽油烟机,都有风。在那个“有货不愁卖”的时代,许为平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有些超前:免费上门安装、建立消费者用户档案、在《经济日报》上打广告……这些在今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放在二十几年前的中国,堪称可贵。

 

5年后,当中南电机成为年销售额逾5000万元、建档客户超70万、年缴税额位列中关村公司第12名的企业时,人们这才开始注意到许为平这匹商业“黑马”。在此之前,许为平又产生了一个超前的念头:建一座以“中南”命名的大厦。雄心勃勃的许为平还为此专门设立了企业基建部门,满员运作。结果是,两年辛苦,无数奔波,却因一些原因未能如愿。切肤之痛让许为平思考:我能为中国企业发展做些什么?

 

1996年年初,带着首次创业的成功与遗憾,许为平坐上了飞往英国伦敦的航班。海浪不知疲倦地拍打着多佛尔海峡的石岸,哥特式建筑骄傲地宣示着英吉利奇幻的风情,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妖娆地在水底招摇……眼前美景似乎都不能些许消解许为平胸中块垒。

 

他反复品味来路、思考得失,并多次请教多位著名经济学家,走访英国多个商业圣地,认知终于涅槃重生:企业要发展,需要有一个固定的“家”,一个活跃的朋友圈,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平台。

 

世间之难莫若思维之变

 

1997年,当许为平以英国道丰国际集团亚太区总裁的身份,再次踏上中国这片到处都萌生着梦想和希望的土地时,他感觉胸中的热血在涌动。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北京亦庄……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许为平的足迹遍布多个改革尖兵之地。

 

当时,经历了市场经济洗礼的中国企业,越发意识到企业形象的重要性,总部在哪里落脚最能体现企业“高端大气上档次”?惊叹于中国经济巨大爆发力的境外名企,也越发注意到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区域总部在哪里布局最能“四两拨千斤”?许为平的答案是:北京!

 

为何选择当时尚属经济洼地的北京南城丰台?许为平说:“因为这里是一张白纸。”当时,有关部门意向提供给许为平的用地面积,与许为平理想的面积差了一个“0”,前者是200亩,后者是2000亩。许为平一遍又一遍地向相关政府部门解释:总部基地不是一家企业的基地,而是很多家中国500强企业、中国顶尖企业的大平台。由于是一个全新的模式,观念超前,换来的,常常是将信将疑。

 

观念的冲突还不止于此。为了将总部基地概念不变味地变成现实,许为平提出了在今天看来都比较大胆的设想:由投资企业对园区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招商。这一要求,最开始不免让政府相关部门产生担忧。中关村丰台科技园管理方的担忧也不无道理:这么大的面积,万一半途而废,咋办?建成了房地产项目,咋办?

 

待到双方反复磨合,最终握手言欢时,日历已经翻到了近4年后的20025月份。2003619日,一个许为平期盼已久的时刻来临了。就在这一天,总占地约6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40万平方米、约400座“独立产权、独栋冠名”楼宇的北京总部基地正式开工。

 

但是,观念冲突仍在继续。“总部基地是变种的房地产项目”“总部基地可能面临资金断裂”“总部基地入驻率不足50%前景堪忧”……初建时的每一步推进,总部基地都面临着暴风骤雨般的质疑。在许为平当时的设想中,假以时日,总部基地这片65公顷的土地上将产生1000亿元到2000亿元的技工贸总收入,以及50亿元到100亿元的税收。“我现在说一万句都没有用,事实会证明一切的。”在当时接受一家杂志采访时,许为平如是断言。

 

事实是最好的裁判。截至2016年,北京总部基地年技工贸总收入近4000亿元,入驻企业500多家,其中,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约110家,上市公司约20多家。北京总部基地也因京南经济高地之名,成为了北京的一张亮丽名片。许为平也被媒体誉为“总部基地第一人”。

 

紧扣时代发展脉动

 

北京总部基地的巨大示范效应,让各界对总部基地的热情“根本停不下来”。面对多方盛情相约,许为平的反应颇为谨慎:“我不是房地产商,而是一个总部经济的打造者。”他要用时间积淀,为他的总部基地模式注入更多价值观:以产业发展、人才发展、企业互助等“八大基金”为经,以资本运营、科技研发、技术转移等“十大平台”为纬,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平台。

 

正因如此,当总部基地迈出走向全国的第一站——沈阳总部基地迎来首批入驻企业时,离北京总部基地开工已有8年之久了。两年后,许为平才筹划推动总部基地模式迈出国门,牵手伦敦政府,拟在英国皇家阿尔伯特码头斥资17亿英镑建设亚洲商务港……沈阳之于东北振兴、伦敦之于“一带一路”……许为平的布局并非随意为之,用他的话说,就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脉动,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觉悟,更应成为一种自觉”。

 

这种自觉,还体现在许为平提出的“总部经济4.0”概念中。2012年,在作出“总部经济不与实体经济结合没有出路”的判断后,许为平开始认真思考总部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最佳融合方式。

 

为此,他提出将传统实体经济的大生产、大物流与其核心价值分离,实体企业的其他核心价值功能(包括研发、定制、体验、展示等)聚集在总部基地办公。如今,这一概念正在浙江海宁的江南总部基地逐渐变为现实。其由总部集群、实体集群、服务集群构成,是许为平实体经济梦的新起点。

 

不过,许为平也坦言,虽然总部经济概念已被广泛认可,但普及总部经济最新理念的工作依然尤为艰巨。比如,模块化大生产,不仅消费者需要时间消化,实体经济企业自身也需要逐步接受。这有赖于3D打印、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精进,更要依靠有志于此的先行者不知疲倦地“布道”。“还是那句话,时间会证明一切。”

 

       谈及未来规划,许为平初心未改:“我的梦想是建设总部经济生态区、总部经济共同体,推动总部经济全球化,这是我一辈子都要做的事!”

 

(责任编辑 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