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任由上市公司玩“业绩洗脸”游戏

2019年02月01日08:10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李富永

  农历岁末,是结清一年账目的时刻。股市也不例外。根据沪深交易所规则,1月31日是年报业绩变动超50%的上市公司发布预告的截止日期。这对于那些亏损50%以上的企业而言,此时不管情愿不情愿,丑媳妇终究要见公婆。

  即便有思想准备,但揭开面纱以后的真容,还是能吓人一跳:不仅业绩“爆雷”的企业竟然上百家之多,而且“爆雷”数额创出新记录,动辄都是数十亿,亏损10亿的反倒成了“起步价”。其中的冠军“天神娱乐”预计2018年净亏损73亿元-78亿元!相比目前的市值44亿,几乎等于亏掉了两个自己。

  这样产生的“负值”上市公司,多达14家。

  如此之高的反常亏损,自然事出有因。其实,这是前两年许多上市公司趁高杠杆潮流大肆扩张、高价收购资产从而产生虚假“商誉”而产生的恶果。这个恶果早晚要爆发,今年爆发是由一系列必然偶然因素触发。

  所谓商誉,简单说,就是指上市公司收购资产中超出正常收购价格的部分。一般而言,买方之所以肯溢价,是因为算定了未来能获得超额利润。但具体到中国,还不完全是这样,还存在利益输送的隐秘,且溢价规模之大令人咋舌。这姑且按下不表。

  单说眼前的情况是,高额溢价收购几年后,超过自身市值的商誉不能如期实现,只好按规定计提商誉减值。但这时问题又出现了。究竟是按照真实的亏损期间逐年计提,还是在一个年度一次性全额“一笔勾销”?这恰恰是问题关键。由于我国监管制度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反倒是我国股市有“连续三年亏损强制退市”的规则,这就等于“为渊驱鱼”,因为一旦逐年摊销,那些背着巨额“商誉”亏损的公司有可能连续三年都是亏损!何况他们最近又听到了一些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实行逐年摊销制度的风声,这样一来,他们只会产生“长痛不如短痛”的念头,横下心来索性“一笔勾销”。于是就出现了昨天的戏剧场面。这在行内叫“业绩洗脸”。

  虽然这样的亏损有别于一般的直接亏损,但毕竟一次性的巨额亏损,给股市带来的是巨大的起伏。对投资者而言,突如其来受到巨大的亏损,带来的是股价暴跌,许多人血本无归,为上市公司的任性而买了单。而有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者控制人,其实则不会被割肉。他们可以通过提前套现而金蝉脱壳。

  尽管上市公司或者监管部门完全可以公事公办,以“股市有风险”、“盈亏要自己负”来为自己开责,但终究这不是真正的负责态度。相信监管部门不会对其中的弊端坐视不管。

  其实,无论一次性计提也好、逐年摊销也罢,归根结底都涉及到投资者是否能及时获得准确信息的问题。上市公司玩弄“一笔勾销”游戏祸及投资者,根源还是上市公司信息不透明;如果实行逐年摊销但又不透明的话,上市公司仍会难保不会上下其手玩弄其他花样。所以,如果信息透明,如果在年终发布报告之前及时详细地向投资者报告有关商誉减值落实进展情况,使投资者不仅心中有底、而且能够随时掌握相关动态,即使年终一笔购销,股市也会因早有准备而提前准备或逐步反应,会象轮胎那样“慢撒气”而不至于爆胎,不至于让投资者被迫坐“过山车”忽上忽下。

  因此,监管者有必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满足投资者知情权的问题。考虑到目前A股已经累计了高达14500亿元的“商誉”,如何应对这个即将融化的雪山、以及如何通过这场应对,来实现市场的透明化,无疑是一道急需解答的课题。

 

(责任编辑 程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