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企帮万村” ——探索民企帮扶新路径

探索民企帮扶新路径

2021年04月09日13:45来源:《中国工商》杂志 作者:全国工商联扶贫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全国工商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组织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投身精准脱贫攻坚战,联合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发起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万企帮万村”行动以民营企业为帮扶主体,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为帮扶对象,以产业、就业、公益、智力扶贫为主要帮扶形式,作为十大精准扶贫行动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2015年10月17日“万企帮万村”行动启动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8次对行动给予充分肯定、作出重要指示。尤其是2018年10月20日,亲自给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对民营企业踊跃投身脱贫攻坚表示欣慰,勉励他们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汪洋、王沪宁、俞正声、孙春兰、胡春华、尤权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行动给予鼓励肯定和批示指导。“万企帮万村”已成为脱贫攻坚十大行动的排头兵、社会扶贫的知名品牌,是民营企业扶贫的大平台、国家脱贫攻坚的大品牌。

 

着力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


全国工商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的重要论断,立足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责任使命,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点谋划、高位推动,将“万企帮万村”行动作为工商联系统脱贫攻坚“一号工程”持续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一是构建完备组织体系。成立了由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担任组长,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领导小组。全国各省、市、县层层建立行动领导小组,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分工合作的工作运行机制。二是加强行动顶层设计。行动启动以来,全国工商联共召开5次执委会、5次常委会,均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列为重点工作推进落实。召开10次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领导小组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行动启动之初,就印发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方案》和《关于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实施意见》两份指导性文件,召开直到县级的“万企帮万村”行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4.6万余人在1499个分会场参加会议,较短时间内直接动员18.5万家民营企业,对行动作出总体规划部署。连续4年印发《“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工作要点》,指导地方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共印发扶贫制度文件 9份,并以全国工商联党组名义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汇聚民营企业力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理论学习文章。三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行动启动以来,全国工商联主要领导带队赴贫困地区调研22次,形成《关于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专题调研报告》《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对万达集团、恒大集团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等多项调研成果,得到汪洋、孙春兰、胡春华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四是积极开展参政议政。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等,提交全国政协提案共计7件。

(二)围绕中心任务,着力攻坚克难。一是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关于“万企帮万村”行动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的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出台《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的落实方案(2018-2020年)》,召开“万企帮万村”行动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座谈会、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等一系列会议,研究部署工作。组织开展中国光彩事业“凉山行”“怒江行”“临夏行”“南疆行”和“精准扶贫西藏行”“民营企业南疆行”等一系列活动。二是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召开“万企帮万村”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引导东部企业结对帮扶西部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召开援藏援疆电视电话动员会,向有对口支援任务的省市印发《援藏任务清单》和《援疆任务清单》。为完成助力湖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重要政治任务,组织东部省份支援湖北省脱贫攻坚。三是帮助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召开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专题会议,引导民营企业在教育、健康、生态等领域开展专项帮扶。四是部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全力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通知》,引导新增民营企业帮扶力量向尚未摘帽、挂牌督战的52个县和1113个村倾斜,瞄准剩余551万未脱贫人口开展帮扶,助力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消除绝对贫困。五是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2018年年初启动“万企帮万村”消费扶贫行动,先后联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等单位印发一系列指导文件。在生产环节推动精准认定,帮助“万企帮万村”产品进入《全国扶贫产品目录》;在销售环节搭建各类平台,开展“舌尖上的扶贫”直通车、慈展会消费扶贫专题展销等活动,同时指导电商企业、社交平台、连锁零售商超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 ;在消费环节,鼓励动员各行各业的企业、商会参与采购,牢固树立“消费扶贫产品就是扶贫”的理念。

(三)抓好支持服务,大力宣传表彰。一是典型示范带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湖北黄冈召开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场会,汪洋同志出席并在讲话中对行动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每年通过召开现场会、推进会、片区座谈会等方式,组织各省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民营企业家现场观摩“万企帮万村”帮扶项目,交流推广各地工作先进经验和企业帮扶创新模式。二是大力宣传表彰。争取中央批准,2018-2020年连续三年,每年表彰100家在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民营企业。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给予企业家们极大鼓舞。在2016-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活动中,积极推荐民营企业参评,许家印等85位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推动行动纳入中宣部重点宣传,《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对一批“万企帮万村”先进典型开展报道。三是强化台账管理。为严防数字扶贫,开发“万企帮万村”行动台账管理系统和手机APP,通过会议部署、层层培训,要求各级工商联组织企业填报,扶贫办负责核实,确保数据全面、真实、准确;开展台账自查、互查、抽查专项行动,通过走到、补齐、纠错、评估的方式,准确核实台账数据,为我国脱贫攻坚档案留下经得起检验的民营企业扶贫数据。四是深化金融支持。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合作为企业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截至2020年6月底,纳入农发行政策性金融支持“万企帮万村”行动项目库的企业共2115家,帮扶贫困人口83.4万人,已支持企业1674家,贷款余额1235.73亿元。

(四)履行政治责任,做实定点扶贫。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认真履行定点扶贫的政治责任,采取产业扶贫、智力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等帮扶举措,助力定点帮扶的贵州省织金县于2020年3月如期脱贫。一是实施产业扶贫。动员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正邦集团投入约3.5亿元在织金县实施年产15万头生猪扩繁厂项目,预计带动就业2000人,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约200户;2020年捐资3457万元在织金县实施9个产业帮扶项目;持续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帮助织金县销售农产品6200万元。二是聚焦脱贫短板。瞄准“两不愁三保障”,捐资5386.91万元实施“五个一”扶贫项目,改建危房679套,新建水窖1890口,种植皂角4245.27亩,养殖肉牛5头,生猪46头,惠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3962户16204人。三是开展金融扶贫。捐资成立同心光彩助农融资担保基金,通过建立承贷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地方产业发展。项目累计为30户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提供32笔4615万元担保贷款,为1017户烤烟种植户提供担保贷款2398.63万元,承贷企业、专业合作社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07个,产业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68户2587人。四是聚焦人才培养。帮助织金县培训乡镇干部、小微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乡村中医等各类人员2775人次。截至目前,全国工商联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3亿元,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3万人。通过“万企帮万村”行动发动民营企业308家,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折合共计7.69亿元,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8万人。

 

“万企帮万村”行动成效显著


“万企帮万村”行动的组织号召下,广大民营企业踊跃投身精准脱贫攻坚战,行动速度之快、参与规模之广、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万企帮万村”台账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6月底,已有10.95万家民营企业精准帮扶12.71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6.89万个);产业投入915.92亿元,公益投入152.16亿元,安置就业79.9万人,技能培训116.33万人,共带动和惠及 156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效益。

(一)民营企业参与规模空前、投入力度较强。一是参与规模大。参与帮扶的“万企帮万村”企业遍布全国除台湾省外的各个省级行政区域,几乎所有行业都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参与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企业。二是帮扶范围广。在“万企帮万村”行动中,6.89万受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占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53.8%;1564.52万受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 2012 年全国 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的15.8%。三是投入力度大。在所有受帮扶村中,“人均投入力度”(每村总受帮扶金额/该村贫困人口数)大于1000元的占55%以上,18%的受帮扶村“人均投入力度”达到1万元以上。由此可见,民营企业投入真金白银帮助贫困户提高收入、加速脱贫。

(二)民营企业帮扶机制清晰、帮扶地区精准。

一是聚焦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民营企业踊跃投身在“三区三州”组织开展的中国光彩事业行、民营企业南疆行等系列活动。截至目前,累计签订招商引资项目786个,投资金额达3727.17亿元,捐款捐物折合共计5.15亿元,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二是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果丰硕。东部企业积极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参与脱贫攻坚,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部企业占全部东部企业的21%,受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的村庄数量占所有易地被帮扶村庄的77%。东部企业累计帮扶金额超过400亿元,累计帮扶贫困人口超过200万人。三是在地化帮扶效率显著。共有9万余家帮扶企业实施了“在地化帮扶”,占全部帮扶企业的94%。企业通过立足在当地的生产经营基础,结合企业自身特色和村庄基本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能够长期为企业输送帮扶资源,提高了帮扶效率。

(三)民营企业帮扶模式多样,带贫效益良好。

一是企业帮扶途径多样。“万企帮万村”企业主要通过产业扶贫、公益扶贫、就业扶贫等途径开展帮扶。在金额方面,企业投入资金最多的是产业帮扶,各地区企业的平均单村产业帮扶金额都在9万元以上,其中西部地区企业甚至达到了26.8万元。在帮扶人数方面,公益帮扶所惠及的贫困人口最多,各地区企业的平均单村帮扶人口都在24人以上。二是消费扶贫异军突起。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万企帮万村”消费扶贫行动启动至2020年6月底,工商联系统已引导民营企业采购扶贫产品76.08亿元,帮助销售扶贫产品184.59亿元。仅2020年上半年,就引导民营企业采购扶贫产品15.79亿元,帮助销售扶贫产品33.07亿元,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为扶贫开发凝聚民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决策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配置资源高效的优势,成为社会扶贫领域的主力军,丰富完善了行业扶贫、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多种帮扶模式和路径,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提供鲜活素材。民营企业践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理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力诠释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一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提升基层组织贫困治理能力。基层治理能力是贫困地区能否摆脱贫困陷阱、稳固脱贫成效的关键因素。“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除了为贫困地区提供直接的扶贫资源外,还帮助提升了基层组织贫困治理能力。首先,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稳定了贫困地区的治理基础。企业在扶贫过程中通过社会保障扶贫、公益扶贫等方式,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同时,通过改善贫困人口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条件,减少干群矛盾,稳定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其次,民营企业参与扶贫为贫困地区人才回流提供机会,也为村民参与治理提供可能。民营企业扶贫通过改善生计空间,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可持续的生计方式,促进外流人口回流,丰富基层治理人才资源。最后,企业协助村集体通过成立经济合作社,将村民纳入基层治理体系,由此形成了“政府+村集体+农民+企业”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稳固脱贫成效提供内生动力。

二是民营企业产业扶贫优势独特,利于构建脱贫长效机制。民营企业是天然的市场主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市场、技术、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与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相结合,将贫困群众纳入现代产业链条,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困难。企业往往采取公司+ 基地+合作社(科研 + 互联网)+农户等合作生产方式,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强化了发展共赢的内在驱动力,有利于以可持续性扶贫实现内源性脱贫。企业通过探索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养殖、民俗旅游、田园综合体等多种业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地区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提升了生产经营的现代化程度和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同时,深层次挖掘乡村资源、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最大限度优化贫困地区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赋能。贫困群众通过直接参与生产、加工乃至销售、管理各个环节,掌握了劳动技能和实践经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职业化水平,生产力提升及自我价值实现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不论是返乡务工、创业农户,还是在本土成长起来的致富能人,都为贫困地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人才队伍。

三是民营企业帮扶模式创新多样,成为政府扶贫有益补充。参与扶贫的民营企业规模不一、行业不同、实力各异,他们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因地因企制宜探索出各类推进路径、帮扶模式和组织形式。民营企业因其帮扶的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拓展了扶贫的广度和深度,为政府扶贫资源提供有益补充。从帮扶途径看,民营企业在产业扶贫中探索出土地集约提升型、能人大户带动型、金融机构助推型、扶贫资金入股型、电商平台拉动型等帮扶模式;在就业扶贫中探索出卫星工厂、扶贫车间、扶贫作坊、生产基地等吸纳就业帮扶模式,以及定向招工、订单培训、设立实习店等技能培训帮扶模式;在公益扶贫中,探索出社会众筹、创办慈善超市等帮扶模式;很多民营互联网企业还充分发挥科技、流量和大数据等优势,为各领域扶贫插上腾飞“翅膀”,装上强大“引擎”。从组织形式看,既有包市、县、乡整体推进型,也有一企帮多村、多企帮一村、一企帮一村或一企帮多户型;既有企业采取产业、就业、健康、养老一揽子帮扶举措,也有企业聚焦具体领域专项帮扶;既有农牧产业企业聚焦主业,与农民生产就业深度融合,也有工业、建筑业等行业企业“跨业”帮扶、持续发力;既有企业选择延伸政府扶贫资源的链条、环节,也有企业重点强化扶贫资源的盲点、弱项,着力补齐短板。

四是民营企业用心用情用力帮扶,创造多维度的精神财富。民营企业家的帮扶不仅体现在投入多少人力、财力、物力,更体现在帮扶中投入的心血和感情。有的企业负责人亲自担任扶贫工作组长、带领高管员工全面参与,还有的企业专门设立了扶贫工作部门。很多企业家尤其是年轻一代企业家在帮扶过程中,深入到贫困村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化了对党情国情民情的认识,感受到了党不忘初心为贫困群众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增进了对党和政府的理解。贫困地区农民在和企业家的交往中,体验到了企业家真心帮扶的奉献精神、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受到了企业家干事创业、主动求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学习到了企业家配置资源、经营管理、化危为机的能力本领,激发了依靠双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还有参与其中的扶贫干部以及企业员工,在企业家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加深了对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人士的认识和理解;在贫困群众奋斗精神的鼓舞下,更加坚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在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锤炼党性、增强本领,更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