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何翠云北京报道】5月17日“世界电信日”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京举办。论坛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形式,与会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产业界人士,围绕基础科学突破、技术革命产业化应用、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演进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激发智慧的深度碰撞,开启科技与思想的盛宴。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在致辞中表示,进入2024年、2025年,人类关于AI方面的进展进入快车道,具身智能百花齐放,但科技进步带来惊喜,同样也带来挑战。他强调,AI让信息获取变得异常简单,但往往会让人忽略信息的真实性,人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探索》的演讲,他指出,中国在推动AI落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教育如何改革以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王树国指出:“大学必须从以单一学科为支点传统的小圈子当中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这是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问道智能”圆桌论坛环节,由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刘嘉主持,张朝阳、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就AI认知展开了讨论。张朝阳强调人类直觉有不可替代性。张亚勤表示,AI目前更多是在结构化、规则明确的问题中表现卓越,“但是模糊的东西AI会稍微弱一点。”
“人形机器人进化论”圆桌论坛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以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作类比指出,人形机器人走向成熟需要一个相对长的周期,当前行业尚处于探索阶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强调,发展先进的科学装置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至关重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更多原创性贡献,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这也是我们应该有的软实力。”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裴端卿发表“细胞命运与人类未来”的主题演讲并指出,目前观测显示,单个细胞在发育进程中展现出完全可逆性。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澄海预测,预计未来十年全球气温持续升高,极端寒冷和高温时间频次增多。
今年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已迈入第七个年头,从聚焦5G和人工智能,到放眼全球科技突破与基础科学前沿,从技术深耕到人文关照,论坛持续拓展视野、深度探讨,已发展为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IP。张朝阳指出,搜狐科技论坛是一个持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止关注AI,更是面向整个科学世界。
(编辑 牛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