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三角民营经济产业协同发展

2020年05月23日10:4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鲍坤子)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从目前长三角民营企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区域分布不平衡、产能层次不够高等现象仍然较为普遍。为此,在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全国工商联提交《关于共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与载体推动长三角民营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提案》。

  在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长三角区域有192家,其中有150家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或未来布局均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分布不平衡、产能层次不够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产业规划协同不足,产业准入标准不同。产业项目具体落地实施层面主要在市县级,而此级别地区由于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不同,导致与毗邻区域的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存在显著不同。由于三省一市的发展阶段与重点不同,因而在影响项目落地最为关键的土地出让基准价格和亩均税收要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既相互竞争,又缺乏协同。

  二是产业集群程度较低,价值链作用有待发挥。各地普遍更关注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而过分强调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大多数民营经济园区在总体上还处在企业集群的初始发展阶段,即企业数量的集群,在产业协同上仍处于分散的状态,未形成有机的分工协作的产业链。

  三是要素自由流动存在障碍。人才流动、户籍管理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这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制度关联和地域差异,且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保障政策接续方面存在区域对接和转移障碍。目前长三角授信机制尚受制于传统地域限制,尚未实现跨区域分支机构互设和跨区域业务的全面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产业联动,完善创新共享机制,尤其是发挥好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建议:

  首先,加强产业规划引领,推动产业准入协同。加快制定长三角地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完善区域产业协同布局,避免低水平同质竞争。强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式的空间布局背景下,推进规划要素总量和空间腾退的整体统筹,在兼顾多方利益的前提下推进产业适度分区。

  其次,共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设立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种子基金,发挥杠杆作用,采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及时退出等方式,带动银行、创投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长三角地区创新创业项目,加速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再次,设立专项基金,改善金融制度安排,提升要素资源利用效率。借鉴德国洪堡基金会、弗朗霍夫协会成功经验,由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和企业联合出资设立公益性质的基金会和协会,依托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信息通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积极开拓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使民营企业能够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建立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梯次结构,按照风险基金、产业基金、银行信贷的顺序,依次进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风险中小企业,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多层次融资渠道。

   

(责任编辑 鲍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