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巩固脱贫成果

让乡亲们足不出户就地致富

2020年07月28日11:51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张华钰)山西省吕梁市兴县,是我国十大特级贫困县之一,也是山西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2月仍有658户1491名未脱贫人口。由于山多地少沟壑纵横,几年来兴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让上万人口脱离了土舍泥户。但是面对走出大山的富余劳动力,如何让困难群众身怀技能,就业增收,从而提高搬迁户幸福指数,成为兴县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

  七月的吕梁山脉暑气蒸腾,入伏第一天,一场透雨让大沟小川突然丰盈起来,枣树开始涨果,玉米已经吐须,万物正按部就班地孕育着成熟。

  一大早,务了半辈子农活的孙海珍张罗丈夫吃过早饭,把住进来不久的移民新居里里外外归置停当,开始收拾一会儿"上班"要带的物件。

  "现在的生活没有一点压力哩。"48岁的孙海珍感叹道。她上班的地方在隔壁的龙圣隆扶贫车间,每天缝纫衣服,一个月可以赚两千多元。而四年前,一场大手术让她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陷入窘境,好在政府有对因病致贫家庭的精准帮扶政策,生活才逐渐走出困境。现在,她的丈夫在外打工每个月能赚3000多元,家里的几亩地一年也能补贴5000多元,84岁的婆婆看病吃药有门诊报销,2019年一家人又分到了安置房。原本担心住进楼房没有生活来源,家门口又建起了一座扶贫车间,走几步就能做衣服赚钱。

  "如果今天不跳针、少断线,估摸着可以多做几件,一个月下来就能多赚大几百元。"孙海珍盘算着。在时紧时慢的晨雨中,她和从柳叶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走出的姐妹们逐渐聚拢在一起,说笑着迈向小区门外的龙圣隆扶贫车间。

  而三十公里外,另一座位于乔家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龙圣隆扶贫车间内,36岁的郭利花已经开始了给电脑刺绣机的布线、铺料。这名精明强干的农村女性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奋力跋涉,做过美容院、饭店,在铁厂、木器厂打过工,骨子里透着股不服输的倔劲。但是面对扶贫车间内这台高度智能化的刺绣机器,她却犯了几个月的难。好在有龙圣隆从南方带来的老师傅手把手教授,如今,郭利花不仅能熟练刺绣各种图案,还当上了车间后道工序组的组长。打开操作面板,定图案,设色调,选规格,修长的手指在显示屏上几次轻轻点击,一排排线毂纷纷转动,机器开始飞针走线,郭利花的嘴角露出了一丝不易觉察的得意。

  "她是技术学得最快,工资在整个车间里也是拿得最高的。"90后小伙白杰不无艳羡地说。白杰是龙圣隆扶贫车间的会计,几年前他的母亲因为一场车祸双目失明,巨额医治费用让家庭陷入贫困。虽然享受政府帮扶,他的父亲还是选择远赴内蒙古打工还债,他在太原上学毕业后也返回家乡,一方面照顾母亲,一方面四处找零工养家,龙圣隆扶贫车间在家门口的开办,让他的生活开始变得稳定。如今他最大的愿望是攒点钱娶妻生子,了却父母的一桩心愿。

  白杰一边整理着桌上的考勤表,一边接起了手边响个不停的电话。电话那头,43岁的李锡进正从200多公里外的太原冒雨匆匆赶来,这已经是他一个月内第7趟往返两地了。对于李锡进来说,在兴县扶贫车间半年多投入的心血,超过了30多年经商的总和。

  李锡进是浙江温州人,17岁来山西闯荡,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创办现代化专业服装企业山西龙圣隆集团,植根三晋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如今他的企业不仅遍布山西省内太原、忻州、吕梁等地,还在河北、陕西、河南建立有分公司,他还被推选为山西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会长一职。

  上午8点多,李锡进的汽车开进了乔家沟,他没有挂断手中电话,迈着小快步跑进扶贫车间,憨实的圆脸上挂着些许雨滴和热汗。车间内,电动缝纫机机声绵密,噔噔噔的针脚幻化成整齐划一的刷刷声,掩映窗外雨落。

  李锡进说,这是世间最好听的声音。而这曲声音的变奏,始于2018年。

  当年,山西省浙江企业联合会组织企业家赴兴县投资考察扶贫项目,兴县作为山西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当时尚有贫困人口1.3万余户、3.5万余人,脱贫攻坚任务特别繁重。当地拿出商业地产、农业产业等一系列项目,却没有引起李锡进的兴趣。当看到准备在扶贫搬迁安置点投建扶贫车间,通过发展服装制作加工解决贫困人口就近就业这一项目时,李锡进眼前一亮:"这不就是自己的老本行嘛,咱有经验有技术有市场,有信心带动群众致富。"李锡进立马就和当地政府拍板定意向。

  批手续、建厂房、配设备、组团队、招员工……2019年12月,兴县乔家沟、柳叶沟两个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两座龙圣隆扶贫车间正式投入使用,在对前来报名的300多名附近群众进行面试、体检后最终确定招聘251名正式员工,其中贫困户134名,贫困边缘户、观察户等117名。

  扶贫车间办起来了,但是生产效率却始终上不去。因为招聘来的当地群众大多没有标准化缝纫基础,在电气化缝纫机器面前不是操作不熟练就是合格成品率低。"机器经常打结巴,车间里的声音磕磕绊绊,让人的心也抽抽巴巴。"李锡进说,"只有听见机器转得越快越顺畅,才说明做的越好越多。"

  李锡进立刻从几个分公司抽调回10多名技术骨干,对扶贫车间职工进行3个月专业培训。出布料、出工资,老师傅一人带十人手把手传艺,从夏装、冬装到秋装,每个月教一样,争取让这些困难群众身怀一技,即使以后离开扶贫车间也能够安身立命,以技养家。

  三个月后,员工们的技术成熟了,但新的问题却又出现了。由于扶贫车间的薪酬由政府补贴和岗位工资等几部分组成,一些员工不是频繁请假一个月不见人影,就是浑浑噩噩拿着一块布料能比划一整天,想着不费力气也能拿到政府补贴。

  这让李锡进苦恼和愤懑。在他的家乡,许多从事服装生意的人都是十几岁就跟师傅学徒,一学几年一分工钱都不赚,学成后或开店或进企,勤勤恳恳不敢有一丝怠慢。"双手从来不哄人,你用得它勤,它就给你赚的钱多。"李锡进决定让制度激发创富动力,从思想根本上改变这种等要靠的穷观念,因为没有一个人不愿意过上幸福生活。

  他把薪酬体系分成政府补贴+岗位工资+计件绩效+出勤考核等几大块,对于全出勤的员工每月补540元,对于计件工资拿得高的员工在工资总额上再次奖励,如高于800元的奖15%,高于1000元的奖18%,高于1500元的奖21%。你干得越好,赚得越多,高薪永远留给那些最敬业最勤勉的人。

  局面彻底为之一变。短短两个月龙圣隆扶贫车间生产出校服6万多件,销售到忻州、霍州、祁县、朔州、孝义、太原等各个学校。6月份,车间仅工资一项支出60多万元,虽然比上个月涨得较多,但李锡进却感到欣慰,"这说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60万分到200多员工手里就能给200多个家庭增加收入,也是我们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初衷。什么时候我的工资能发到一百万、五百万,就说明我们兴县人民真正富裕起来了。"

  现在,龙圣隆扶贫车间每个月亏损30多万元,但是李锡进并不担心,他说,主要是物资成本高、员工熟练低造成的,两年后车间一定能够扭亏为盈,成为当地群众就近致富的一大重要产业。

  中午时分,下了一昼夜的雨停歇了,不愿意在食堂吃饭的员工纷纷结伴回家,百米外的移民新村逐渐飘散出阵阵饭菜的香味。阳光穿透云层,照耀着扶贫车间院墙上"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几个朱红大字,照耀远近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庄稼,芬芳馥郁的气息开始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蒸腾弥漫。

 

(责任编辑 鲍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