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祝凤岚】 金秋时节,2025年楚商大会将如期召开。一批批扎根荆楚、放眼全球的民营企业,正用自身行动生动为新时代楚商精神续写新的注脚。
2025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实现生产总值44875.62亿元,同比增长6.0%,保持中部领跑竞进态势。进出口总值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4347.8亿元,增长29.2%,占同期湖北省进出口总值的70.4%。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7%,扣除房地产开发,增速高达11.2%。上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楚商的创新进取,也凸显了楚商的强大活力和增长动力。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厂房里的产业革新,从传统产业的焕新蝶变到新赛道的开拓进取,楚商正在不断创新中,为湖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产业焕新:
传统行业走出升级新路径
湖北作为经济大省,拥有光电子、电气、精密制造、医药等优势传统产业。伴随科技发展,传统产业内各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等方式,推动传统赛道走出创新升级的新路,最终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深耕医药流通领域20余载的九州通,正是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的典型样本。作为从湖北成长起来的民营医药流通企业,近年来,九州通锚定数字化转型方向,每年投入超3亿元研发资金,构建起覆盖"AI+智慧物流""AI+中西医诊疗""AI+医疗器械管理"的全场景智能体系。在武汉东西湖现代医药物流中心,智能机器人矩阵按照AI算法精准完成货物配送,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数倍。自主研发的"骨科嫦娥"智慧平台,将骨科手术耗材验货时间从半小时压缩至数秒,精度达99.9%。这些创新成果不仅让企业在2024年实现1518亿元营收、25亿元净利润的亮眼业绩,更推动湖北医药流通产业向"智疗"时代加速迈进。
在精密制造领域,随州人黎君创办的天一智能,打破了过去我国标准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2018年,面对FA(用于自动化设备的标准化机械零部件)标准件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天一智能扎根随州建设生产基地,组建专业研发团队攻克技术难题。2021年,其自主研制的气动精密标准件首次实现对全球气动行业头部企业产品的国产替代。
如今,天一智能已成为3C、新能源汽车领域头部企业的核心供应商,企业构建起从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产品良率达98%以上。2025年,天一智能三期项目加速推进,计划开拓人形机器人应用领域,未来产能释放后预计产值翻番,为湖北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做GPS定位器起家的依迅北斗,也在创新中走出了自己的发展路径。2024年,依迅北斗牵头成功研发了国内首款14纳米北斗高精度授时芯片,基于该芯片开发出一系列模组和终端,推向市场后反响良好。同时,依迅北斗在光谷建设了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北斗AI智能终端生产研发制造基地。目前,依迅北斗的研发成果已应用于农业、交通、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助力相关产业效率提升。如在农业领域,单北斗高精度农机自动驾驶终端,能够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可自动规划路径并具备自动避障功能,能够覆盖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储"的全流程。在交通领域,单北斗高精度智能网联终端,可支持RTK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提供精准的时空信息服务。可接载重、密闭、举升、计价、胎压、油耗等各类传感器,满足城管、环卫、农机等行业需求。
当前,能源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长江电工集团作为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建设的引领者,为传统产业升级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走进长江电工集团智慧工厂生产车间,一条数字化智造生产线格外醒目,一张张敷铝锌钣依次被机械臂精确放入,经过冲压、剪裁、折弯等一系列工序,仅需十几分钟,便能产出配电柜所需的零部件。经过不断升级的长江电工集团核心产品第三代C-smart人工智能开关柜,以"智、聚、快、稳、灵"五大创新填补行业技术空白,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的智能电力装备技术壁垒。
在绿色转型方面,长江电工集团紧跟国家战略,率先打造"零碳智慧示范园区"。通过光伏发电、储能、电动汽车充电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园区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同时,还创新打造定制化模式,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全链条服务,在风电、光伏、储能、充电桩等多个领域都取得显著成就。
从九州通的AI赋能,到天一智能的国产替代,从依迅北斗的助力效率提升到长江电气的绿色转型,企业正通过数字化赋能、技术攻坚等,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也为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湖北样本"。
技术创新:
锚定蓝海领域抢占赛道先机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创新被视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在湖北,有这样一群企业家,他们善于从新技术中发现新机遇,对产业赛道进行精准预判,锚定方向,在细分领域抢占先机。
在新能源汽车浪潮初起时,多数企业扎堆动力锂电池领域,襄阳企业骆驼股份深耕低压电源领域40余年,于2017年锁定低压锂电池赛道。在研发方面,骆驼股份持续发力,组建了一支超1200人的研发团队,仅2024年投入研发资金就达近5亿元。对研发的重视使其持续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攻克锂电池低温脉冲放电与高温耐受性难题,其低压锂电产品在零下40℃环境下仍能保持高倍率放电,通过欧美车厂严苛验证。
近几年,伴随新能源汽车对低压供电系统的需求升级,低压锂电池赛道迎来机遇。2022年,骆驼股份取得国内外主机厂客户低压锂电项目定点26个,2023年新增项目定点35个。2024年起,骆驼股份低压锂电池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当年锂电池营收突破4亿元,同比增长376%;2025年上半年锂电池营收超3.5亿元,同比增长197%。截至目前,骆驼股份已在全球拿下100多个低压锂电项目定点,合作客户包括小鹏、蔚来、宝马、奔驰、吉利等品牌。"发展至今,凭的是骆驼股份40多年的技术积累、质量保证和规模优势。"骆驼股份副总裁孙光忠说。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可循环使用的储氢材料,为绿色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天门籍楚商谢军及其企业湖北锦鸿储氢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回乡,为湖北储氢材料产业填补了技术空白。
这位在外打拼30余年的企业家,不仅带着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储氢企业整体迁回天门,更以"雁阵"模式带动商会多位企业家返乡投资。目前,位于天门经济开发区岳口工业园的3万吨储氢材料生产线及产学研基地正在建设中,一期计划明年5月投产,预计年产值8亿元。"要干就干领跑者。"谢军说,回归家乡不仅是"回家",更要带着家乡在新兴赛道上"领跑"。如今,谢军正推动天门成为储氢材料研发高地,让家乡在新能源赛道抢占先机。
荆州恒隆集团则聚焦高端汽车转向系统,成功突破R-EPS在NVH、转向手感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成为欧洲知名车企供应商,实现从"成本竞争"到"技术输出"的跨越。
生态共建:
在协同发展中擦亮楚商名片
楚商的发展并非"单打独斗",而是抱团发展、协同共赢。在政企协同、产业链协同、区域协同的推动下,楚商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家乡繁荣的双向奔赴,并不断擦亮"楚商"名片。
政企协同是楚商回乡生态的"压舱石"。亿纬锂能在荆门市的发展是政企同频共振的典型写照。从2012年回乡建厂,到如今18个工厂连片成势,亿纬锂能荆门基地用13年时间完成了从千万级小厂到400亿级龙头企业的蜕变。这背后是荆门市政府各部门、工商联紧贴企业所需所盼,以"奔跑"姿态,为企业纾困解难。2024年以来,市区服务部门现场办公100余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200余项,有效保证了项目快建设、企业稳生产。在市场拓展方面,市领导多次带领企业拜访客户,牵线搭桥,助力亿纬与国内车企、储能等客户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推动订单签约。此外,荆门市还从技改扩规、人才培育等方面出台系列新政,为企业"量身定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增资扩股、新上项目,扩大生产规模。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谈及此事不禁感叹:"当前的荆门,产业转型之势、城市蝶变之势、政通人和之势更加凸显,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可谓是回报桑梓、投资荆门正当其时。"
这种"保姆式"服务并非个例,天门市政府为吸引湖北锦鸿储氢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谢军团队回乡,不仅提供"真金白银"的资智回乡政策,更以"深夜咨询、次日答复"的效率制定三套解决方案,成立服务专班,让企业安心投资。襄阳市则为骆驼股份规划新能源低碳产业园提供助力,推动68亿元低压锂电池项目快速投产,同步支持欧洲PACK工厂建设,形成"研发-生产-出海"的全链条保障。这种"政企同心、双向奔赴"的协同模式,为楚商回乡提供了坚实保障。
产业链协同也是楚商回乡生态的"强引擎"。回乡楚商不仅自身投资兴业,更以"雁阵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龙头引领、配套跟进、集群发展"的格局。
谢军在回到天门后,通过商会召开"资智回乡政策宣讲会",以亲身经历破除会员顾虑,带动副会长胡国宏追加1500万元扩建货架厂,多家会员企业明确回乡投资意向,形成"一个回乡带动一群回乡"的产业链集聚效应。作为锂电产业链链主企业,亿纬锂能带动恩捷、科达利、新宙邦等34家头部企业集聚荆门,形成"基础原材料制备-关键部件生产-电芯制造及模组封装-电池产品应用-废旧电池回收再制造"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荆门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跻身国家级集群,产值突破600亿元,跻身全国锂电产业特色城市前三名。
鑫资集团则在十堰市房县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带动15家循环经济企业、12家规模企业集聚,招引30家以上铝制品深加工企业、塑料造粒及注塑件生产企业,形成铜、铝、塑料、新能源电池四大产业体系,2024年带动房县循环经济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八成。楚帝智联的智能喷粉生产线不仅服务自身,还为随州市60余家专汽及零部件企业提供涂装服务,推动随州专汽产业提高安全性能和工作效率,降低行业整体成本,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从技术创新上抢占先机,到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再到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楚商回乡正以多元化的路径与强大的动能,推动湖北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未来,随着更多楚商带着技术、资本与情怀回归家乡,湖北必将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楚商"这张闪亮的名片,也将在协同发展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编辑 张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