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发展前景更广阔,农民生活更红火——广大民营企业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观察

2025年04月28日13:10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李洁琼】春风吹拂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广袤的田地间迎来好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到,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对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而言,"三农"工作始终是头等大事。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在这重要时间节点,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推进会,通报进展、交流经验、部署任务,引导民营企业打好收官仗、助力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四年来,广大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到"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3.51万家民营企业参与行动,惠及16.19万个村,用看得见的变化、实打实的成效,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彰显民营企业的责任担当。
  
运用"新农具",产业先行话振兴
  在宁夏西海固,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马斯诺,2022年返乡创业,在抖音平台为南瓜举办田间英文短视频发布会,3天售罄10万斤家乡贝贝南瓜,还带动了周边农产品销售。
  "短视频+直播"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新农具"。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羽介绍,过去一年,抖音平台新增乡村视频超10.8亿条,播放量达3万亿次,超8万像马斯诺这样的创作者参与"乡村守护人"项目,挂网短视频1157亿条,主销农特产品达71亿单,年销售额破百万农货商家超3.3万个。
  字节跳动只是广大民营企业在产业兴村上开拓新路径的一个缩影。4年来,广大民营企业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念好"土"字诀,立足一方水土;擦亮"特"字牌,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做足"产"字功,促进"三产"融合。
  特色资源被充分开发。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贯通产加销,做强做优新疆莎车的红枣、巴旦木、藜麦等区域特色产业。海南嘉禾农业在儋州发展热带水果产业,打造海南热带农业品牌。江苏溱湖绿洲旅游公司立足溱湖资源优势,推动小杨社区由单纯农业生产向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延伸,成为"国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乡村产业在逐渐壮大。重庆陶然居集团携餐饮商会,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基地、加工园区、文旅小镇,点燃桥头镇烟火气,催生瓦屋村好前景。山西金沙滩羔羊肉业集团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实现种、养、加、销一体化。天能集团引导村企融入新能源产业链,并支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观光民宿,3000多人的村子,办起了百余家企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万企兴万村"行动的积极引导下,各地建设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引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聚集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832个脱贫县都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兴农业中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
  
搭建"新舞台",宜居宜业添活力
  在贵州黔东南台江县,78岁的潘玉珍,有60多年绣龄,带着女儿、孙女通过依文集团"深山集市"平台年收入过百万元。黔西南贞丰县布依族独臂绣娘梁忠美,通过依文集团将绣品变成了服装、包包等时尚产品,从月入不足千元,到月入过万元……
  "守着家、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富了家。"依文集团提供平台和培训,建立了1600座家庭工坊,带动近3万名深山各民族绣娘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5300元,并与全球1600多名设计师合作,将民族纹样融入现代时尚元素,走上国际舞台。
  4年来,扶志加扶智,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完善,从"帮"到"兴",乡村自我"造血"能力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式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希望集团发起"十万绿领新农人培训",培育养殖、种植、生产、营销等技能8.5万人,开展"村长班"公益培训,培育基层村支书、村主任和村集体经济带头人,影响辐射村落超3000个。重庆陶然居集团开办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培训乡村农户6200余人次,提升当地群众就业技能水平。泰康保险集团在湖北京山市双墩村投资兴建京山农场,持续向外围延展,带动周边村镇产品销售、就业岗位增加。
  各地工商联积极发挥"联"字优势,造平台、育人才。广东省工商联连续两年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出台《"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工作要点》,把行动纳入省委"百千万工程"工作指标。云南省委、省政府将行动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吉林省工商联组织企业到乡村开展就业培训、公益讲座、现场招聘等活动,围绕草编技能、家政技能、家畜饲养技能,助力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重庆市工商联每年举办"万企兴万村"行动专题培训班,培训各类乡村人才10448人,吸引本科以上人才返乡就业创业4750人。
  民营企业量大面广、机制灵活,是振兴乡村产业、繁荣乡村市场、参与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万企兴万村"行动有力地发挥了民营企业在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市场对接等方面的优势,为乡村产业厚植发展土壤,为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把握"新机遇",多方合力促共富
  在四川凉山昭觉县特口甲谷村,新希望集团会同相关方建立以"昭觉县政府+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新希望+村集体+特口甲谷村贫困农户"的4+N运营模式,共同投资建设了当地最先进的养猪场,已出栏生猪1.3万头、支付代养费410万元、分红132万元,惠及村民1130人。
  4年来,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建机制、搭平台、构体系,形成部门合力、区域合力、村企合力,不断探索出诸多协同兴村的新模式。
  部委机构密切协同、共同发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着力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搭建平台,助力民营企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农业农村部从项目、技术、信息、培训、销售等方面给予行动企业倾斜支持。工商联通过全国层面重点民营企业、东西部协作、省内民营企业对接三种渠道,实现本域产业兴村与西部重点县对接双促进。中国光彩会聚焦西藏、毕节等重点区域开展光彩行活动。
  省市区域间持续紧密协作。北京、天津、上海等东部8省市,与内蒙古、甘肃、陕西等西部10省区,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有效提升西部协作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在"粤企入黔""粤企入桂"活动中,广东省民营企业签约投资项目110个,金额180.95亿元。山西、安徽、江西等中部6省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产业发展。
  政银企共话全面振兴。农业银行与全国工商联战略签订合作协议,4年来,共同打造"联企兴村贷"服务模式,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超过7.2万亿元。农业发展银行把支持行动计入省级分行年度绩效考核,对符合支持范围的民营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仅河南省分行三年向牧原集团投放贷款超26亿元。河北省工商联与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联合打造数字化民企服务平台,推出的"工商联数据贷"产品,累计为2379家行动企业提供贷款46.3亿元。
  结对帮扶不断走深走实。浙江传化集团建设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福建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专项基金开展"一企帮多村"。辽宁铁岭红鹰文化公司与河夹心村共建红色教育基地。陕西柞水野森林公司与西川村打造的"小木耳大产业"。
  工商联执委企业和直属商会与西部重点县联系对接。吉林省、黑龙江省引导优强民营企业"进边疆"。西藏、新疆和兵团利用援藏援疆机制引进产业项目。
  "积力之所举,众智之所为。""万企兴万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广大民营企业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光荣事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全力协同,正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新的一年,要抓好九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总书记殷切嘱托,广大民营企业要努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作贡献。
  据国新办近日举行经济数据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达3089.8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03元……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站在新起点,"万企兴万村"行动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在乡村沃土,释放巨大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助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广大农民生活越来越红火。
 
(编辑 牛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