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黄土地,帮扶好每一个青年企业家——榆林市工商联工作纪实

2019年06月10日01:2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刘可

  

  见到贾正兰,是在陕西省“企业高质量发展宣讲大会”上。会场门口,她陪着几个归乡创业的大学生向与会者介绍陕北的互联网+农产品项目。

  “能不能请黄主席在会议休息的间隙,来听听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创业项目?”她温婉地向记者解释说,这个年轻的企业团队想把陕北优质的农副产品用自己的方式做出新品牌来,她来陪他们在会场外进行宣讲。

  ——这是2018年4月中旬,为深入贯彻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黄荣率第五联系调研工作组及55位全国知名企业家赴陕西开展工作。这个“高质量团队”在陕西大会堂参加了当地的“高质量宣讲大会”。时任榆林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的贾正兰特意从陕北赶赴西安,为了这样一个年轻的创业团队,跟记者有了这样的对话。

  没有花哨的语言,没有过度包装的介绍,黄荣主席带着大家会后在和这个团队做交流时,贾正兰朴实诚恳地介绍了这个地方工商联帮扶的年轻企业,还有他们年轻的土特产项目,创业者稍显稚嫩,却饱含对这片黄土地的深情。

  2018年年底,全国工商联组织开展全国工商联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贾正兰在作为受表彰代表进京参会并上台领奖。

  一个市级工商联的一把手,还是政协工作负责人,在万般忙碌的情况下,风尘仆仆跑到西安,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来推介一个年轻稚嫩的企业,为此,榆林市成为陕西省唯一一个获得“全国工商联系统先进集体”的单位,一点也不意外。

  “只要和民营企业有关,和这片土地有关,再小的工作也是大事。”

  ——这是陕北一位退休的县级领导对贾正兰团队的印象。

 

掘人才:一场特别的发布会

  2018年12月15日,新时代“榆商精神”研讨会暨《京华陕北人》图书发行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的榆林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探讨榆林独特的商业精神,以及如何更好让企业和这座城市能够在这种商业文化精神的滋养下重焕光彩,更好地发展。

  记者联系到《京华陕北人》的主笔作者王永利,他用两年时间生动地记录了60多位在外打拼的优秀陕北人,其中1/3的篇幅属于陕北籍的民营企业家。

  “我自己也有企业。文学是自己的一种爱好和表达。最初是想写写类似‘走出家乡的陕北人’这样的故事,就放在微信公众号上连载,后来被咱们榆林市工商联和政府这块注意到,认为做了一件对家乡很有意义的事情,在一些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提炼内容、补充采访,成为了一个公益项目,最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王永利对记者说,“和榆林工商联打交道是一个愉快的过程,这届领导都是高知分子,很有远见,能包容,也很实在。比如正兰主席,主动牵线让我去关注和采访一些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者,很多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挖掘到的。”

  无论是开篇支持返乡青年创业当地农产品牌,还是助推青年作家挖掘陕北创业故事,这样的案例在榆林工商联过去几年的工作履历中从不是少数和偶然。

  记者了解到,青年企业家培养工程一直是榆林市工商联的重点工作。在过去的2018年,仅组织青年企业家外出北京、重庆、深圳等地培训就达6次,并成立了陕西省工商联系统第一家年轻一代企业家商会——榆林市未来企业联合会,同时筹划并支持成立了闽商新生代企业商会,吸收了榆林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入会,其中23名青年企业家进入了二届工商联领导班子,另外输送了172名年轻企业家担任省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榆林市乃至整个陕西省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续人才保障。

 

促转型:“羊毛还得出在羊身上”

  早在秦汉时期,榆林在古书里形容就是“水草丰美,土宜畜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之地,而榆林人过得也一直是“拦羊唱民歌、羊肉配烧酒、羊皮铺毛毡”的自在生活。而羊产品产业链自然也成为了榆林的特色产业之一。

  记者拿到的一份榆林市政协全委会上的专题发言挺有意思,主题目是:《建设羊产业特色小镇》。记者了解到,基于羊产业的悠久历史,改革开放后,榆林毛纺厂、羊绒分梳厂、皮革总厂和防寒服厂,曾经将榆林的轻纺工业推向巅峰,以羊为主的畜牧业至今都是榆林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轻纺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仅在2017年,榆林市的羊毛产量占整个陕西省的86%,羊绒产量则占陕西省的90%,全国占比10%。羊毛防寒服加工企业350多家,资产总额达50多亿元,产值达30多亿元,全国唯一的金字招牌“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也正是属于榆林市。

  然而,多年来羊产业发展上下游不衔接、缺乏市场话语权、没有附属产品深加工基地导致资源外流等待,让榆林市的优质羊产业品牌大打折扣。

  为此,榆林市工商联会员企业建言献策,提出建设羊产业特色小镇,通过资源共享、技术换代等支持榆林老牌毛纺行业再出发;通过主动对接和市场层面的实质性合作,促成了世界高端羊绒纱线供应商、国家行业单项冠军康赛妮集团入驻榆林,3年投资10个亿选购榆林产羊绒,共同建设国家级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世界级山羊绒品牌“榆林白”。

  通过转型发展来让传统支柱产业重焕光彩的案例,在榆林,除了羊,还有药材。

  榆林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使其“道地药材”具有全国知名度,素有“东北参、子洲芪”的美誉。特别是黄芪,榆林产地抽样检测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含量达0.094-0.1%,是内蒙、青海、甘肃等地的两倍,药用功效非常显著。其它“通产药材”板蓝根、柴胡、金银花、苦参等20多种药材也分布广泛。

  榆林市工商联在推动中药材产业积极转型过程中,创新性地打了“药旅、药文、药养”组合拳。受近两年粮食价格走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榆林市以药材为抓手,落地“产业扶贫”,一些种粮大户、个体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纷纷加入中药材种植行列,改变了过去由农户小面积分散种植的现状。“百、千、万”亩基地片区随处可见。例如子洲天赐中药材有限公司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现在已建成黄芪基地示范园8个、甘草示范基地3个,面积达1.5万亩,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以最低保护价回收农户产品,实现互利双赢。

  榆林市工商联提案《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的建议》得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其副主席企业占地50亩、集仓储物流和饮片厂为一体的实体项目落地高新。

  在此基础上,榆林市重点打造一批“赏药文、品药膳、沐药浴、带药礼”等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效休闲度假区,实现中药材产业与旅游产业、养生产业及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依托农品互联网第三方交易平台,探索出了“大数据+地域特色高效中药材示范园区+旅游业”的电商路子,实现传统交易向现代流通体系的转变。

  ——“羊毛还得出在羊身上”。这是榆林市工商联促传统产业项目转型发展的经验,充分调研、因地制宜、就地开方,最终做到搭建平台,惠企惠民。

 

寻根:地域文化滋润商业精神

  榆林是一个游牧、黄土、边塞等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多元文化最优秀的内涵凝聚起来,成为榆林的商业精神。十多年来,榆林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一直是外界根深蒂固的标签。“富而不贵”,成为了外界看待民营企业家的心理偏见。

  作为经济发展先行者民营企业的“娘家人”,除了实际行动上服务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榆林市工商联也致力于从商业文化中的精神层面引导企业家和商会组织等非公人士健康成长,从而改变外界对这片塞上黄土地的误解。

  过去的一年里,榆林市工商联主办了榆林市工商界“金秋歌会”,传承红色基因,引导榆商回归;举办“我们的节日”朗读会、七夕青年主题活动等,培养企业家家国情怀;以榆林市总商会为依托,牵头发起成立了由市未来企业联合会、上海榆林商会、北京榆林商会、西安榆林商会、深圳陕北商会等组成的榆林商会联盟,进一步扩大服务榆林发展的“文化朋友圈”,用精神文化促进商业寻根。

  前文提到的北上举办新时代“榆商精神”研讨会,发行书籍《京华陕北人》,在宣传走出家乡的民企骄子背后,更是工商联和这座城市,想要探寻可供天下榆商共同遵循的精神气质和心灵契约的一场深远尝试。

  小事入手,落到实处;转型发展,因地开方;文化引领,青年先行。把每一项工作朴实落地,用开放的心态合作共赢,正心诚意培育服务青年企业家,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是贾正兰这位地市级工商联女主席许多年如一日的工作日常,或许,也正是榆林市工商联能够成为全国典型的朴素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