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工商联:当好“桥梁纽带”激活民营经济“一池春水”

2022年05月27日20:15来源:中华工商网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章勇通讯员吴石坚伍帝灵】日前,记者获悉,湖南省娄底市“营商环境直通车”正式开通。“营商环境直通车”由娄底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娄底市长任组长,并建立了七条直通渠道。

  据了解,近年来,娄底市工商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用心用情、用智用功,全力破除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力架起了市委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激活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市GDP增长6.1%,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为6%、11.1%、8.3%,均居全省第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4.5%,居全省第4位……

  

聚焦纾困解难,畅通下情上达

 

  娄底市工商联认为,营商环境作为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是事关地区经济活力的基本因素。为此,今年来,娄底市工商联推动出台了《娄底市政企常态化沟通联系制度》,明确建立了五大具体制度,以一种常态化、程序化的形式构建了政企无缝对接联系的长效机制。

  同时,娄底市工商联推动开通了“营商环境直通车”,打通了重点诉求直报书记市长的通道,对一些带有共性、普遍性和反映强烈的重点诉求由主要领导批示后交办至各级各部门,实现了诉求收集、交办、督办、评估、反馈、问责的闭环管理,确保民营企业求援有门、维权有路、诉求有应。

  截至5月17日,“营商环境直通车”共受理市场主体投诉举报、诉求和意见建议187件,已交办174件,已办结126件,办结满意率96.03%。

  娄底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李德仁表示,市工商联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服务员、行行都是服务业、环环都是服务链”的理念,让企业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聚焦娄商回归,激发娄商力量

 

  5月22日至23日,“云集湘商 创业湖南”第十届全球湘商大会在株洲举行。娄底在大会上签约5个项目,合同引资额16亿元,涵盖集成电路、电子陶瓷、智慧照明、智能家居、液晶显示屏等领域,这是娄底市工商联实施“娄商回归”战略的一次缩影。

  打响娄商品牌,拓展“乡情亲情”联谊招商,实施“娄商回归”战略,一直是娄底市工商联关注和推动一项重点工作。

  据了解,2021年,由娄底市工商联提议,娄底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10月9日设立为“娄商日”,娄底成为湖南省首个通过法定程序设立企业家日的城市。

  同时,为更好地服务“娄商返娄”战略,去年初,娄底市工商联还成立了娄商联合会,设立了娄商联络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海内外娄商联络对接,服务返乡娄商考察投资,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全程跟踪服务。

  娄底市工商联还利用每年春节、清明、中秋等节假日,邀请异地娄底商会组织“恳亲团”开展投资考察活动。近5年来共有236个娄商返娄项目落户娄底,在全市重大投资项目中占比95%。今年1至4月,全市共签约重大招商项目29个,总投资131.2亿元。

  

聚焦经济服务,增强发展动力

 

  近几年来,娄底市经济发展取得快速发展,这得益于各种针对民营企业的创新服务活动,以“服务强”助推企业“实力强”,大力释放民企投资活力,极大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立重要政策信息共享机制”是娄底市工商联服务民企的一大创新活动。娄底市工商联每年都会安排专人将中央、省、市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信息,编印营商环境工作简报、专报,向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报。

  几年来,娄底市工商联相继汇总编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文件汇编》、《中央、省、市疫情防控、惠企利民政策精神汇编》,发放《2022娄底市民营企业支持政策手册》,提高了民企惠企政策知晓度和获得感。

  同时,娄底市工商联还完善了全方位助企共同服务体系,先后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建立了常态化联系制度;全面加强协调配合,完善“万所(律师事务所)联万会”工作机制,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及时有效化解企业因劳动关系、知识产权、借贷融资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

  此外,娄底市工商联还不断深化与人民银行娄底市支行战略合作,深入推进金融“暖春行动”,截至2022年4月末,全市累计投放再贷款、再贴现资金近42亿元,新增贷款122亿元。组织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场招聘活动,累计提供岗位超过3万余个。

  据悉,2021年以来,娄底市工商联组织全市广大工商联会员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发出了《助力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娄底》倡议书,号召全市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大社会实践。

  下一步,娄底市工商联充分挖掘民营企业、商协会的资源优势、发展特点,通过“万企帮万村”“民企联村”“同心美丽乡村”“万企兴万村”等品牌活动,搭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平台。让民营企业赢得新的发展机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乡村振兴和企业协同发展、优势互补。

(编辑 张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