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牛畅】“可能大家不太了解锡剧,锡剧一代宗师袁仁义是我们严家桥人,他的后代在羊尖镇成立了袁仁仪锡剧团,这里的乡亲们都爱看锡剧。”江苏省工商联机关党委干部、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驻村第一书记姚平热情地向中华工商时报记者介绍村里的情况。
驻村工作刚刚告一段落,一聊起村里的事,姚平的心还在严家桥。
大型原创锡剧《袁仁仪》备受当地百姓关注,村民时不时就和村干部聊起,有机会想看这部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我们必须重视,他们想看戏那我们就把锡剧团请到严家桥来。”去年国庆节期间,姚平用工作经费组织袁仁仪锡剧团在村连续汇演6天,奉上多个剧目,场场坐满观众。
“只有多到百姓家中坐坐,少在办公室‘纸上谈兵’,才能了解群众在做什么、想什么、愁什么,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姚平回忆,2021年刚来严家桥村,不到两个月时间他就走遍了44个自然村、8.3平方公里土地和60余家企业,对村里经济发展、风土人情等多方面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严家桥村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锡剧第一村”,号称“太湖一枝梅”的锡剧发源于此。在走访过程中,姚平感受到锡剧、评弹等江南特色戏曲文化在当地颇具影响力和感召力。严家桥古镇内专门设置了免费开放的小剧场,他看到,几乎每天都会有锡剧爱好者进行表演练习。
“要为村民做好文化服务,更要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姚平说。
党建工作是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也是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并不简单。党的二十大召开以后,姚平便开始研究怎么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递给乡里乡亲,特别是村里为数不少的老年人。
姚平和羊尖镇党建科、宣传科的同志反复商讨,终于碰撞出思想火花——为村民讲一堂特别的冬训党课,以“锡剧评弹+理论宣讲”的方式,让党的理论更接地气、更有活力地走进百姓心里。
“盛世逢盛会,喜讯传来满家邦,党的二十大,奋进再启航……”受邀的无锡评弹团讲师把理论成果改编进评弹唱词中,创作的评弹微宣讲《党的二十大指航程》充满乡土味。党员冬训期间,外出打工的党员也返乡了,不少中青年也被吸引来听课。
因地制宜找准特色,留住乡风乡韵乡愁,用“小戏曲”讲出“大道理”,变“理论灌输”为“文艺感染”,打造严家桥党员教育“一村一品”,姚平探索出一条加强基层党建的新路子。党建这一抓手更有力,乡亲们学得更有味。
除了加强党建,为了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姚平也没少下功夫。“这是姚书记来了以后,提议和指导我们做的宣传册。”严家桥农文旅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讲解员谢烨盛向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展示着介绍严家桥村景点的彩色画册。
锡剧纪念馆、严家桥革命历史陈列馆、唐氏工商业陈列馆……严家桥村的文化元素吸引着姚平,同时给他带来工作灵感。姚平以“挖掘文化、完善设施,提升严家桥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为重点,推动第一书记工作项目。
“村里的唐苑有一处闲置房,能容纳100多人,适合平常村里开会使用,另外我想到能否用于出租,让更多的人借此机会走进严家桥村。”姚平回忆,这个想法在一次会议的热烈讨论中落地生根——打造“乡村振兴学堂”(以下简称“学堂”)。
协调了20万元资金,姚平与村干部立刻着手推进房屋装卸、购买设备等事宜,学堂建成不久就接到生意,开展培训、承接各类会议或团建活动。后来,学堂成为无锡市首批乡村振兴大学堂培训点。
这样一个新鲜事,也让村子热闹起来了。“我们村在江苏省内的名气渐渐打响了,2023年我们还接待了很多外省团队,有的从内蒙古、青海远道而来,还有香港的朋友。”谢烨盛告诉记者,现在她的讲解工作更忙了,村里的民宿、农家乐更红火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
回忆起和姚平一起工作的日子,有一件事令谢烨盛难忘。“早些时候公司只有我一位讲解员,同一时段来了好几个团队,风吹日晒,讲解工作应接不暇,姚书记看到这种情况主动提出要帮我分担讲解工作,我当时很感动。”她激动地说,“我准备给姚书记一份讲解词,他却说不用了,听我讲解了几次,他基本上都记住了,可以直接讲解。”
严家桥村的同志们一边和姚平工作,一边向这位从工商联来的干部学习了不少工作方法。在基层工作,姚平也切换好自己的角色,用严家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斌的话说,姚平能和村“两委”班子打成一片,能和村里的百姓唠家常,会主动去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需求。
“这一次驻村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会得扎扎实实。”姚平颇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在跟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每一件事都要用心琢磨,倾力解决,基层工作是最能够把‘为人民服务’体现得实实在在。”
再回到工商联的岗位上,姚平对服务“两个健康”的重任也有了新的认识。“起初对严家桥村的情况并不了解,直到熟悉民情找准工作方法,这其中深入的走访调研必不可少。”姚平说,“驻村工作有节点,服务群众无止境。工商联服务好民营企业,也是切实为人民服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社情民意,扎实开展调研,及时反映民营企业诉求,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
(编辑 牛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