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思潼】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深圳市罗湖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三张清单"为抓手,联动多部门创新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与柔性执法,打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组合拳",为民营企业敢闯敢试敢投资注入强劲信心,让"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罗湖落地生根。
听企声、汇民意,"需求清单"打通服务堵点
"企业以前遇到轻微违法时,会面临'一罚了之'的简单化处理。现在执法部门不仅上门指导整改,还帮我们解读政策,心里踏实多了。"谈及罗湖区营商环境的变化,某餐饮企业负责人感慨道。这一转变的背后,源于罗湖区深入企业一线的调研走访。
针对民营企业反映的"重处罚轻指导、以罚代管"问题,罗湖区工商联联合区委统战部牵头制定《罗湖区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持续护航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并以区委名义召开专项民主监督成果协商会,收集各民主党派罗湖基层组织近60条意见建议,督促执法部门限时反馈办理情况。
同时,八大民主党派罗湖基层组织对口7个行政执法部门、10个街道开展专项监督,通过30余场座谈会、走访50余家企业,形成8份高质量调研报告,精准锁定企业发展"痛点"。
为让政策红利直达企业,罗湖区工商联还联合区人民检察院推出全市首个"护航+"检企服务站,将法律咨询、合规指导等服务送到企业"家门口"。罗湖区司法局联合各执法部门开展20余场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宣讲,依托"学习强安""罗湖就业"等线上平台发布普法文章40篇,吸引9.2万人次阅读,让包容审慎监管理念深入人心。
减负担、优服务,"服务清单"激活市场活力
"24小时内解冻千万元资金,让我们赶上了重要项目投标。"回忆起去年的紧急时刻,某集团负责人至今仍充满感激。作为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的头部企业,该集团曾因工程款纠纷导致账户被超额查封,千万元流动资金陷入停滞,重要项目投标在即。罗湖区人民法院接到申请后,坚持"审慎谦抑保全"原则,优先采用"活封""活扣"方式,24小时内完成账户解冻,为企业保住了"生命线"。
这只是罗湖区为企业"减负松绑"的一个缩影。在司法服务领域,罗湖区人民法院2024年以来支持涉民营企业合理置换财产申请20件,处理解除财产保全申请600余件,对企业生产经营必需的机器设备、资金账户尽量减少查封影响,最大限度降低司法活动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干扰。
在行政执法环节,罗湖区司法局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原则,统筹推进"两项清单"(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及减轻处罚清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清单)落地,指导执法部门对首次违法、危害后果轻微的企业"容错纠错"。某公司未及时完成绿地延期手续,执法部门考虑疫情后续影响,依法不予行政处罚;东晓街道对某服务中心"未保持投放点整洁"的首次违法行为,同样适用"首违不罚",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此外,罗湖区还创新推出"综合查一次"监管模式,试点领域监管事项、检查时间、检查频次最高分别压缩54.5%、87.5%、85.7%,有效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罗湖区住建局将106个项目纳入智慧监管,通过远程监控实现"不见面检查",切实减少对企业经营的打扰。
建机制、促长效,"整改清单"筑牢发展根基
"不仅收到了行政处罚决定书,还同步拿到了信用修复告知书,连修复流程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太贴心了。"某企业经办人拿着两份文书说。2025年3月,罗湖区推出行政处罚及信用修复"双书同达"机制,要求执法部门在送达处罚决定时,同步告知企业信用修复渠道、最短公示期等信息,并在修复期满前通过短信、电话提醒,至今已主动引导900余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为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罗湖区打出"制度组合拳":罗湖区委依法治区办出台《深圳市罗湖区护企法律服务十条举措》,从纠纷化解、产权保护等10个方面为企业提供法治保障;罗湖区司法局印发《罗湖区行政执法规范用语指引》,规范执法流程,并开展260宗涉企案卷评查,重点核查"两项清单"适用情况;罗湖区人民法院制定《关于防止超标的查封、超时限解封工作衔接规程(试行)》,建立"首接责任制",开设保全专项服务窗口及热线,确保企业诉求"接诉即办"。
同时,罗湖区司法局还启动涉企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聚焦"妨碍市场准入""增加企业成本"等5类问题,破除制度性障碍;打造"复议为企"品牌,制作涉企复议答复模板,对行政纠纷调解、信用修复等内容专项回应,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如今,在罗湖,从"重监管"到"重服务"的转变持续深化,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服务升级不断提速。下一步,罗湖区将持续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进一步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罗湖力量。
(编辑 张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