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榜样

2021年11月09日16:1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李树林林宏伟 通讯员莫小平】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回答是:一天做一件实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2017年10月18日,重病在身的鲁冠球在杭州的医院病房里,要求身边人员给他安装一个电视,他要同步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式,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鲁冠球一生爱学习,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在关心国家大事。
  2017年10月25日,鲁冠球溘然长逝,享年74岁。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鲁冠球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9年9月25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等9部门联合决定,授予鲁冠球等278名个人和22个集体“最美奋斗者”称号。
  2021年6月29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追授鲁冠球等16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从“改革先锋”到“最美奋斗者”,再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鲁冠球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把党的方针政策融入企业经营发展。在他的带领下,万向集团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营收超千亿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并开创了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企业家勇于改革实践的智慧和担当。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1944年12月16日,鲁冠球出生在浙江萧山农村一个叫童家塘的地方。鲁冠球最初的梦想,就是进县城当工人。
  1958年,为生活所迫的鲁冠球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初中没毕业便到了萧山县城厢镇铁器社当学徒。三年学徒快满,正当他对未来满怀憧憬时,命运却戏弄了他。1961年,因政策变化,鲁冠球被精简回乡。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这是鲁冠球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为了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1962年,鲁冠球开启了自主创业的历程。他先后办过粮食加工厂、修车铺、五金加工修配厂。在屡屡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的情况下,他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倾家闯关。1969年7月8日,他带着妻子章金妹等6人创办“宁围人民公社农机修理厂”,即现在万向集团的前身,开始书写“万向传奇”和新的奋斗史。
  宁围人民公社农机修理厂创办之初,立足当地农民和农业生产需要,主要生产锄头、镰刀等农具和农机配件。1969年,实现产值7800元,利润100元;1970年产值58000元,利润8700元;1971年,产值和利润分别飙升到171511元和10839元。在经历了“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奋斗后,终于形成了“粗放型多角经营”的格局,让企业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生存下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鲁冠球敏锐地意识到今后的市场将充满竞争。1979年,他经调查分析,果断舍弃“多角经营”,集中力量发展万向节,走上专业化生产之路。
  那时,人们刚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出来,大部分商品都是供不应求,一些企业选择了赚快钱,鲁冠球则选择了诚信经营,品质为先。
  1980年,安徽芜湖一个客户来信说万向的产品质量有问题,要求派人去处理。鲁冠球搞清情况,产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对此,他不仅按客户的要求全部退货、调换,还立刻组织了30多人去全国各地进行产品质量排查,结果背回了3万多套不合格的万向节。
  如何处理这些万向节在企业内部曾一度引起分歧,最后鲁冠球力排众议,召集职工在背回的3万套产品前召开现场会,他对大家说:这样的产品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不仅是砸“钱潮”牌这块牌子,更是砸自己的饭碗!开完会,他下令将这3万套产品送到了废品收购站,用6分钱一斤当废铁卖掉。一算账,损失了43万元。许多职工喊“肉痛”。鲁冠球却认为,只有痛到肉里,才能印在心里,质量第一的思想才能牢固地树立起来。
  在那个年代,鲁冠球就看到了质量与品牌的推动力。同时,鲁冠球还提出“先生产后生活”的技术路线,规定每年税后利润的80%必须用于技术投入,设备折旧淘汰从20年降为15年,再从15年改为7年,同时集中技术力量搞创新,保证了生产手段的先进性。
  很快,万向的产品就成为物美价廉的代名词,作为一个乡镇企业,不靠身份靠口碑,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1984年,鲁冠球首次把万向产品销往美国,迈出了“从田野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由此打开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不仅赢得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且锻炼了自我,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开拓。
  1992年,鲁冠球在杭州万向节总厂基础上,组建万向集团公司。为谋求进一步发展,鲁冠球确立了“两个三级跳”长远目标,即企业等级从省级集团上升到国家级集团,再发展为跨国集团;企业规模从省前10位上升到国家前100位,再发展到世界前1000位。为此,他制定了通过“三淘汰”(淘汰落后设备、落后产品、落后人员)、“四提高”(高起点投入、高层次人才、高精尖设备、高档次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指导思想。
  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在芝加哥成立并迅速发展,为国内企业海外发展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同年,万向集团派生分离的万向节总厂更名为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上市。这也是中国最早获准上市的乡镇企业。鲁冠球的奋斗人生走向一个新的巅峰。
  鲁冠球曾说过很多关于奋斗的名言:从“奋斗十年添个零”到“奋斗十年添座城”,以及“只有坐在办公桌前,我心里才踏实”等,句句务实,声声落地。他说,人这一辈子,不断去跨坎爬坡,不断去攀登一座又一座山峰,这才是快乐的人生,这才是美妙的人生。
  1979年,万向创业十周年时,企业日创利润1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万元;1989年,日创利润10万元,员工收入突破10万元;1999年,日创利润10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00万元。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1992年,鲁冠球带领万向集团实现了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目标,经过10年努力,到2002年,年营收达到100亿元;2012年,则超过1000亿元。
  鲁冠球告诉人们,只要有了正确的奋斗目标,只要你坚持和努力奋斗,也许你的脚步并不是最快的,只要你分分秒秒都在攀登,你就一定能够抵达目标的高峰。
  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鲁冠球早已带领万向人走出萧山,从田野走向世界。但鲁冠球明白自己的根在中国。从世界返回田野,万向的方向在哪里?万向的未来在哪里?
  鲁冠球曾设想过成为世界级的整车制造商,当他看到互联网信息化浪潮来袭时,感知到数字时代的核心价值是信息。2015年,鲁冠球决定建造万向创新聚能城,开启未来的奋斗历程。
  规划投资2000亿元的万向创新聚能城,是浙江大湾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按照“开放共享、创新聚能”的理念,以区块链为底层架构,建设一个创造、创业、创新“三创联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集聚全世界的科学家、创业者、创新者的科创平台,抢占清洁能源制高点。
  “今天,我们提出打造全球一流的创新聚能城,是万向积累和时代发展的完美结合。”鲁冠球说,“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我们产业内容的升级,是我们社会责任的深化,更是我们对科技进步的追求,对经济规律的尊重。”
  鲁冠球勇敢地从田野走向世界,又智慧地从世界返回田野。
  2019年3月25日,万向创新聚能城在钱塘江南岸正式开工。令人遗憾的是鲁冠球没有看到这一幕,但他勇于攻坚、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将永远鼓励着一代又一代奋斗者。
 
“改革创新是我们一直的追求”
 
  鲁冠球说过:“万向靠改革创新发展到今天,敢为人先、与时俱进,是我们一直的追求。”
  20世纪60年代初,鲁冠球就开始创业,敢为人所不敢为。
  1979年,鲁冠球带领万向人开始生产同行不愿意生产的进口汽车万向节,展现的就是改革创新的勇气。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扩大市场,1980年,鲁冠球主动对照第一机械工业部企业整顿验收十二项标准,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完善和提高以质量为中心,包括职工素质、技术、设备在内的各项基础管理,企业素质显著提高。1980年底,企业以99.4分的成绩通过验收,被确定为全国三家万向节定点生产企业之一。从此,万向生产的万向节产品开始走向全国。
  1983年,很多人对改革还处在观望状态,鲁冠球主动与乡政府签订厂长个人风险承包合同,开创三项先例。一是自我加压,承包利润指标翻一番;二是以个人2万多元家产作抵押,现场公证;三是厂长获得经营自主权。当时社会对“风险”两字还很陌生,鲁冠球以开拓者的胆识开创了浙江企业承包改革的先河,这份合同成为后来企业承包经营的范本,影响全国。
  实现承包经营后,鲁冠球层层落实责任,抓住分配“牛鼻子”,首创兼顾国家、企业、员工三者所得的“联利计酬浮动工资制”,员工积极性空前高涨,企业效益大增,被国内众多企业效法。
  1984年,鲁冠球带领万向人尝试股份合作制,初步推行企业内部职工入股分红,将企业和员工结成一体。同年,万向生产的万向节首次出口美国,为后来逐步实现产品“走出去”、人员“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打下基础。
  1988年,鲁冠球“花钱买不管”,界定了万向企业与政府的产权关系。同时,他不断改革创新,持续加强基础管理,通过规模经营达到规模效益,从而形成了在外部市场原材料不断涨价而企业产品多年不涨价的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万向节现象”。
  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共党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是中央指定的党史学习教育书籍,书中写道:“农村改革还带来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浙江萧山万向节厂的鲁冠球,与乡政府签订厂长个人风险承包合同,将这家乡镇企业从小作坊逐步发展为第一个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
  20世纪90年代,鲁冠球带领企业深化改革,组建成立万向集团公司,建立起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资本式运作、国际化市场”的战略格局。万向管理模式实现从“总厂式”到“集团化”的转变,形成了“人人头上一方天,个个争当一把手”的创新局面,实现了企业爆发式增长。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以后,鲁冠球加快推行股份制,1994年1月10日,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上市,成为国内A股乡企异地上市第一家,开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新阶段。
  鲁冠球说:“我们搞企业不光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产品,不是挣几块钱,而是在奉献一种改革思想、一种探索精神,为中国的改革探索一条成功之路。”
  进入新世纪,鲁冠球加快万向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力度发展先进制造业,并把握趋势,抓住机遇,大力推行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占领国际高端市场。2007年,万向产品获“中国世界名牌”“中国工业大奖”。
  1999年,鲁冠球开始发展新能源产业。近20年来,万向人围绕“让空气更清新”的使命,深耕清洁能源和动行智控的前沿技术研究、应用与生产制造。2012年后,投资具备世界先进技术的纳米级磷酸铁锂材料、启停电池、储能系列及控制系统。在清洁能源、动行智控、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电网等领域广泛应用,技术世界领先。在全球低压启停电池市场,具有突出的技术引领地位。2017年下线的首款KARMA车交付客户,向欧美销售,是目前唯一由中国企业开发制造的、符合美国上路标准并在美国上市的汽车产品。
  鲁冠球通过实施接轨国际主流市场、接轨国际先进技术、接轨跨国公司运作的“三接轨”战略,让万向企业和产品国际化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从国际营销到国际生产再到国际资源配置的转变,国际地位全面提升,从“走出去”参股、接受别人的分工安排逐步转变为“引进来”控股、参与并主导分工,万向集团成为了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公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可以说是中国农民的一次伟大觉醒,鲁冠球一直走在队伍前列,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改革先锋。
 
“这辈子我跟定共产党了”
 
  在万向集团,每年必定要召开三个大会:一个是企业年终总结大会,一个是7月8日的企业创立纪念大会,还有一个就是7月1日建党纪念大会。
  鲁冠球在世时,每年的“七一”都会给党员干部上党课,每年一个主题。2001年,鲁冠球谈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2005年,他和党员们探讨如何保持廉洁和严格自律;2009年,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他提出要在党的领导下,为迎接新一轮经济发展做好准备;201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他号召党员进一步担起社会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幸福作更多贡献……
  鲁冠球说:“一个家庭不能没有当家人,一个国家要有正确的领路人,这辈子我跟定共产党了!”
  20世纪70年代时,鲁冠球曾先后7次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一份份申请书,但由于各种原因,他的申请一次次被挡了回来。虽然还没能真正入党,但他坚持以党员的标准干事业。他说,只要对党和国家有利的事,我都干。
  1984年4月19日,是鲁冠球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被批准入党,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当时的萧山县委组织部长亲自为他主持入党仪式,县委书记特地前来祝贺。他加入党组织还被浙江省级媒体作为新闻进行了报道。
  被批准入党后,鲁冠球的改革热忱更加高涨,曾多次应中组部、农业部及浙江省委、杭州市委之邀作为先进模范人物作巡回演讲。他结合实际,把“通往共产主义的路就在脚下”主题讲得有声有色,轰动一时。1987年和1992年,他先后被推选为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代表。
  2001年7月6日,鲁冠球在《人民日报》发表《党给了我创业的动力》一文,文中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看到了创业的希望,增添了创业的干劲。回顾万向的发展,我深深感到,是党的英明领导和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给了我不断创业的动力。
  鲁冠球一片赤诚心向党,不断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家人和企业员工。他说,共产党员要从吃苦在前、吃亏在先做起。
  在鲁冠球的影响下,他的妻子、儿女也在各自的岗位上提出入党申请。他的妻子章金妹是万向创业的七位元老之一,1988年入党后,一直是金工车间的一名工人。最难最苦的活,她抢着干。好几次,工人提出要为章金妹提薪,让她当车间负责人,都被她推辞了。直到退休,她仍然是车间里的一名普通钻工。鲁冠球的儿子鲁伟鼎当过调度员,从事过养殖业,从1992年起就开始主持万向工作,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鲁冠球十分清楚,企业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1971年,万向就建立了企业党支部;1986年,万向成立了党总支;1991年,万向在乡镇企业中成立了第一家企业党委,鲁冠球当选为党委书记;2001年,万向集团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在万向集团,鲁冠球提出并实行在先进员工中发展党员、在党员中选拔干部,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带领企业稳步发展。如今,万向已经有1600多名党员,企业正职干部中党员比例达90%以上。
  “致富思源,富而感恩,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万向的今天,我们富裕了,还要想到社会上还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是鲁冠球的肺腑之言。
  2008年4月,鲁冠球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浙江省泰顺县柳峰乡卓宅村有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摔伤瘫痪在床,妻子不堪贫寒折磨离家出走,全家重担落在只有11岁的女儿卓宇婷身上。鲁冠球马上把负责万向慈善工作的负责人叫到自己办公室,要他去泰顺看望卓宇婷一家。他还用笔圈出报道中的一句话:“宇婷的弟弟说,已经好久好久没有吃过肉了”,嘱咐一定“要带上几斤肉”过去。在之后半个多月时间里,万向慈善工作人员三赴泰顺,了解情况,写成报告上报给鲁冠球。鲁冠球看完报告后,写下了详细意见,要求纳入万向“四个一万工程”资助范畴。
  鲁冠球以感恩之心,为慈善公益做力所能及的事:从兴修水利、建造公园、联乡结村等,到“山海协作”“西进计划”“振兴东北”;从捐资建学,到“四个一万工程”(资助1万名孤儿成长、1万名特困生读书、1万名残疾儿童生活、1万名孤寡老人养老),再到“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鲁冠球带领万向人不断创新慈善公益的方式方法。到2017年,万向“四个一万工程”累计资助12.17万人次;万向集团累计公益捐赠达14.31亿元,产业帮扶支出72.75亿元。
  如果说,鲁冠球当年办厂是为了自己脱贫,为了乡亲们的脱贫致富。随着万向企业的发展,鲁冠球社会视野的开阔,他的愿望也变得更加宏大,他要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让更多的百姓,特别是贫困群体共享发展的“红利”,逐步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他说:“我努力把企业的目标融入党的伟大目标中,顺应国家的需要,延伸自身的优势,从本职工作起步迈向共产主义理想。”
  鲁冠球意识到,光靠慈善资助远远不能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策略还是要发展生产力,通过促进农业现代化,帮助更多农民走向富裕,“关键还是要农民自己站起来。”他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8亿农民没有富裕,中国是谈不上富的。为此,他以强烈的三农情结和家国情怀,坚持以工哺农。
  20世纪70年代,鲁冠球曾带领万向人免费为农民修农具,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并为周边每个村办一个企业,解决农民就业。80年代,鲁冠球带领万向人创建农业车间,为农民作科学示范;90年代,鲁冠球带领万向人积极探索创汇农业。在新世纪,鲁冠球创立万向三农集团,聚焦种业研发、农产品深加工、远洋渔业等,通过“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片经济,造福一方群众,保护一地环境”,让40多万农民就业增收。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这就是鲁冠球的格局和情操所在。他时刻牢记使命,努力将企业目标融入党的伟大目标中,毕生致力于让农村发展、让农业现代化、让农民富裕。
  2018年,鲁伟鼎遵循鲁冠球的情怀志意,万向三农集团全部股权捐出设立“鲁冠球三农扶志基金”,财产及收益全部用于公益慈善事业。这是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的慈善基金之一。
  2019年,万向宣布将万向集团公司全部资产捐赠设立“鲁冠球万向事业基金”,其收益将用于研发新技术、高端人才教育、开展科技研究,支持设立理工类应用型科研机构。
  鲁冠球一生心怀使命,奋斗不息,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心无旁骛的攻坚精神、履中蹈和的正道精神、久久为功的创造精神、荣辱不惊的乐观精神、厚德弘毅的大同精神;他创造建立了万向集团公司和万向三农集团两个中国500强企业,留下了鲁冠球万向事业基金和鲁冠球三农扶志基金两个公益基金;他用一个伟大梦想,激励万向人围绕“让空气更清新”的使命,牢牢把握清洁能源和动行智控两大产业方向,全力建设万向创新聚能城,让“奋斗十年添座城”,将“奋斗十年添个零”持续推进。
  “时代楷模家国栋梁大德流芳芳播万向定春秋,复兴先驱民企巨擘传奇人生生如钱潮名天下。”这是鲁冠球精神展陈馆大堂里高挂的一副挽联,是对鲁冠球一生的忠实记录和评价。瞻其行止,慕其为人,鲁冠球不愧为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榜样!
  (责任编辑 颜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