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站在甲板上

——访全国工商联执委、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迪

2021年09月23日17:14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程景亮本报记者孙智)每一段路,都是一种感悟。10年来,王迪深有感触。

  从行业的“闯入者”到“领跑者”,再到新未来的“开拓者”,王迪主动拥抱,消弭偏见,带领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从偏安一隅逐步走向更为开阔的地带。

 

  偏见中领跑

 

  在一个处于发展初期的行业中生存很难——你必须经历行业成熟过程中的所有阵痛,并承担所有的拓荒成本,以及技术进步和道义上的多重责任。难上加难的是——在行业看来,你不仅是一个圈外的“陌生人”,更是一个从未出现在备选答案里的“乱入者”。

  2011年的王迪恰恰面临这样一种困境。

  那年2月之前,王迪还是位合格的“继承人”。10月之后,王迪成了一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业者”。

  在这8个月的时间里,王迪摸清了VCM马达行业的“奥义”,于2011年10月,成立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蓝电子”),同时,确立了扎根盘锦,辐射全国的发展目标。

  彼时,除了零星几家VCM马达厂商分布在北京、厦门等地外,国内大部分厂商均在长三角、珠三角一带,东北更是一片“荒芜”。因此,日后每每有人透过“放大镜”,看到中蓝电子的产品过后,总会惯性地脱口而出——没想到东北还有这样的企业。

  今天看来,这样的“惯性”是一种褒奖,但在10年前,这样的“惯性”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

  市场是开放的,但大门不会向谁都敞开。王迪曾深感此痛。

  作为手机中唯一运动的部件,VCM马达通常由外壳、垫片、弹片、磁石、线圈、载体等组成,并安置于手机之中,随着手机越来越薄,其精细程度可见一斑。能否生产出此类以“μ”为基本单位的产品,对于襁褓中的中蓝电子,行业一直持有保留意见。

  保留背后隐藏着质疑与拒绝。其中,“距离”是中蓝电子难以弥补的先天不足。

  曾有家位于长三角一带的企业提出过“3小时经济圈”的概念,即从企业开车3小时要到达生产厂商,如果王迪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立即就向他敞开大门。言下之意,王迪如果在企业选址上重新做出选择,或许会迎来市场准入的机会。

  质疑的声音不仅在外部,企业内部也有,但王迪却选择了“不妥协”——“工厂必须建在盘锦。这一点毋庸置疑。”

  当然,王迪的“不妥协”并不是思想不够开放。这其中,既有故土难离,亦存感恩之心,更多的则是一种“重建”的责任感。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造性地破坏”。这种“破坏”包含了多个层面。在王迪这里,其中之一就是打破当时外界固有的“成见”。

  “不妥协”不代表莽撞。面对种种傲慢与偏见,王迪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化解。

  “你给我点时间,我试试。做不了,我主动退出。”

  “第一次求,不给,我再求。再不给,再求。”

  对现实的把握能力,是一名合格企业家理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王迪做到了。

  在王迪“不妥协”的坚持之下,2013年,中蓝电子迎来了曙光,并在此后短短几年内,迅速攻占行业高地。

 

  梦想在前方

 

  对于企业家而言,很难厘清“野心”与“梦想”的边界。尤其是,在一片本不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呼啸而起,并创造奇迹之后。

  2016年,全球移动终端用VCM马达产量达到1800KK,同比增长10%。其中,中国市场产量约是990KK。2017年,国内中低端手机产品逐步提升国产VCM马达使用比重,从2016年的个位数,到2017年已超过10%,到2018年更是突破了20%。

  为了加快赶超速度,国内厂商纷纷上马自动化生产设备。而早在2012年之初,中蓝电子就已经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彼时,国内自动化产品尚未出现。

  在此期间,中蓝电子不断拓展新的产品及业务,分别在北京、台北、上海、深圳等地建立分公司;同联想、摩托罗拉、华为、中兴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整合中日韩研发人才,自主研发设计出5M、8M、13M、16M、32M、64M像素的中置、闭环、防抖等马达产品,并且研发出国内首条自动化专业生产线,填补了国内业界的空白。凭借海内外客户订单持续稳定增长,2017年,中蓝电子VCM马达月产能达4.8KK,晋级国产VCM马达首位。

  与中蓝电子一道,王迪也继续以一种平常的姿态持续地成长。而熟识王迪的人知道,“平常”的他一定又在酝酿“大招”。

  果不其然。2015年,王迪作出新的重要战略布局:投资10亿元,增设镜头事业部,正式开启中蓝电子的马达与镜头双轮驱动时代。而在决定增设镜头事业部之前,王迪就先“砸”进去1亿美元——引进高端设备。

  当一名企业家实施一项重大投资决策时,影响他作出决定的因素往往是多元的,有战略理性的决断,有利润回报的吸引,更有迎接挑战的激情。

  “我喜欢挑战。”王迪如是说。2016年,王迪将韩国光学镜头产业知名专家金兑映请到中蓝电子。此后,金兑映带领研发技术人员突破了前置最小像素最大的小头机头技术、超短机构的手机镜头结构和高像素手机镜头消除杂散光结构等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大光圈千万像素的手机镜头,打破了国外对此项技术的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使中蓝电子镜头技术得到业内广泛认可,推动了国内镜头模组的技术创新。

  这只是中蓝电子从行业“领跑者”到新未来“开拓者”的过渡。

  2020年上半年,盘锦高新区为中蓝电子投资兴建中蓝光学电子产业基地,预计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届时,一期将形成5亿颗马达+5亿颗镜头的生产规模,预计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解决就业5000人。基地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至少解决8000人就业,成为东北最大的智慧化光学电子产业基地。

  2021年6月28日,中蓝电子与日本康达智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康达智”)正式签署《股权及资产转让协议》,就中蓝电子并购康达智精密技术有限公司一案达成一致意见,康达智母公司夏普随即通过官方网站正式公布此消息。

  消息一经披露,业内一片哗然。

  康达智成立于1979年,是业内知名光学镜头企业,拥有丰富的高质量镜头专利,与台湾大立光、玉晶光电并列为iphone镜头三大供应商,旗下连云港工厂是iphone全球200大供应链厂商之一。

  并购将进一步提升中蓝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有效弥补我国光学产业后发短板,解决镜头专利“卡脖子”问题,在保障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手机摄像头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中蓝电子岗位技能竞赛现场

  生存的法则

 

  “诚实、有自我约束力、善于与人相处、勤奋”显然不仅仅是一家企业领导者个人的禀性,更应是一个企业或是团队的共同素质,是一种在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基因。在王迪与中蓝电子的身上,这些特质皆有迹可循。

  2020年初,何时复工、如何复工,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中蓝电子早已做好了准备。

  公司成立了以王迪为组长的“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公司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指挥,并对突发情况展开第一时间的妥善处理。

  当时,虽然防疫物资供应持续紧张,但王迪明确要求:必须保证每名员工每天至少领到一个新口罩,每天必须更换一次——“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

  “我们的员工是用生命在复工复产。”那段时间,在确保复工复产安全的前提下,中蓝电子的员工“全部上岗,工资大幅增长,食堂饭菜执行最高标准”。中蓝电子的此番举动,轰动业界。

  “好的时候好,不叫好。难的时候,你能扛过来,那大家都会为你点赞。”

  最美好的时刻总是在熬过黑暗之后出现。

  2020年11月26日,一则工商变更引发诸多关注。天眼查APP显示,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投资人哈勃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后者由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同时,该公司注册资本由此前的7675.65万元新增为8328.08万元,增幅约为8.5%。

  在此前一年半的时间里,中蓝电子经过了来自资方法务、财务、投资、研发、采购等多个部门的审核。那种“赤裸裸”的审查——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瑕疵,容不得一点点“小动作”。

  得知投资过会的那天,王迪哭了。当时,他正在北京的四环路上,刚刚结束与客户的会谈。

  在过去的10年里,无论遭遇怎样的傲慢、偏见、隔阂,王迪都不曾软弱。但这一次,这个纯正的东北爷们“任性”了一把。

  相较这笔投资的数额,投资本身的意义更为深远。

  “距离”上的先天不足,曾让中蓝电子屡屡受挫。虽然中蓝电子昂首挺进,但这种“先天不足”依然压制了中蓝电子长达10年之久。此次新增投资,是中蓝电子进一步深耕更广阔舞台的佐证,更是“投资过得了山海关”的佐证——这才是王迪落泪的根源所在——“东北有很多年轻人正在努力地做事。”

  事实上,为了加快构建现代企业运行模式,早在2017年,王迪就已经开始布局。

  2017年,王迪着手按照上市公司经营模式进行系统改造、全面升级,通过走市场化道路倒逼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目前,中蓝电子引进投资机构和上市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已获得华为、荣耀、海尔、海通、舜宇等12家投资机构的A轮融资,实现融资总额9.6亿元。

 

  创新中发展

 

  商业领域内,任何超出能力极限的欲望,都将引发可怕的后果。

  所幸,跟很多看到项目就眼红、发现机遇就冲动的企业家不同,王迪不是一个市场滥情者。相反,他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克制、理性。

  创新是支撑中蓝电子走到今天的不二法宝。10年来,中蓝电子始终坚持“打科技牌、走创新路、吃技术饭”的创新发展道路。

  10年来,在技术层面,中蓝电子用最新、最优、最高质量的产品巩固行业地位,始终紧盯前沿科技,对标国际友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产品研发创新。

  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中蓝电子对焦马达产品从200万像素小型化微距产品到1.08亿像素超广角高像素产品全系列覆盖,且涵盖开环马达、中置马达、闭环马达、防抖马达、潜望马达、云台马达等多种产品类型,产品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光学镜头产品持续发挥全球最小头前置高像素镜头的技术优势,并形成高清主摄镜头、光学变焦镜头以及超广角镜头等多功能全系列覆盖。

  在国内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背景下,中蓝电子还将与海尔卡奥斯强强联合,围绕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延伸、平台化设计等领域探索智能制造发展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借助海尔卡奥斯赋能全球灯塔工厂项目经验,双方将围绕5G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方面进行探讨合作,并将其应用在中蓝光学电子产业基地中。通过5G+智能物联技术、数字化工厂管理系统、天眼-AGV集群调度智能仓储系统、智慧园区管理系统、工业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等,打造集生产管理、运营服务、数据分析、安全防护为一体的智慧化光学电子产业基地。

  “创新并不意味着破釜沉舟般的冒险,创新也要理性。”在王迪看来,创新需要一种健康、理性的精神,需要系统化的论证,需要有效管理,需要建立在有目的、有规划的认知基础上。“企业不是高傲地创造或是改造市场,而是要千方百计地满足市场。”

  破冰、踏浪、潮起……

  中蓝电子一直在波涛中航行,王迪也始终站在甲板之上。

 

在注重“引才”的同时,中蓝电子同样注重“育才”“留才”

 

幸运的使命

  当今这个时代,任何一家企业已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个创意或是一则神话取得成功。知识、理性,以及自觉培育企业的道德感,成了新时代企业最重要的生存法则。

  自“固执”地将中蓝电子落户盘锦那天起,甚至更早,对这一法则,王迪就已了然于心。

  于是,2020年大年初一,当得知盘锦疫情防控物资紧张时,王迪给公司采购部的员工下达了“死命令”:“你们这几天就住在我家里,有什么路子找什么路子,能买到多少物资就买多少!”

  正月初六,按照王迪的部署,中蓝电子驻韩国办事处,以高于平时几倍的价格购到5万只口罩、2000件防护服,发回国内。因货航不通抵辽宁,无法将物资托运回来。王迪罕见地“不可理喻”:“没有货航就坐民航,我今晚一定要见到物资。”当晚,5名员工手提肩扛,将口罩和防护服送到了大连机场,又连夜送到了盘锦。在韩国,因为携带的这批物资严重超重,仅超重费就支付了17万元。

  疫情期间,王迪通过全国工商联和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向武汉捐款100万元;向盘锦市兴隆台区政府捐款50万元;向盘锦市慈善总会捐赠防护口罩10万只、防护手套1万副、防护服3000余套;向盘锦市公安局捐赠防护口罩3万只。捐款捐物累计价值400余万元。

  在脱贫攻坚这场世纪大考中,王迪依然不缺位。

  为助力教育扶贫,王迪先后资助贫困大学生110余人;为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王迪在盘锦市清河村和西跃村投放发展引导基金200万元,开启了“村+民+企”三元村级经济新模式。

  采访过程中,王迪也不止一次提到“人不能忘本,要有感恩之心。”

  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斯蒂芬·茨威格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

  恰如斯蒂芬·茨威格所描述的那样,王迪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抓住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幸运。

企业简介——

  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10月,坐落于辽宁省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产业园,主要研制手机摄像头两大核心部件——马达和镜头,经过10年的创新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手机核心器件领军企业。中蓝电子依托盘锦,辐射全国,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台湾等地成立研发中心,就近吸引人才,组建多个前端产品战略研发团队,持续产品技术创新,保持技术领先水平。公司产品从3200万像素全球最小前置镜头产品,到1.08亿像素超广角高像素马达产品全系列覆盖。目前,公司已申请专利400余项。

  曾荣获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抗疫先进民营企业、全国青年文明号、辽宁省省长质量奖、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辽宁省瞪羚企业、辽宁省科技进步奖、辽宁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示范企业、2021年摄像头行业年度最具投资价值奖、2021年摄像头行业年度最佳雇主奖等多项殊荣。公司引进投资机构和上市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已获得华为、荣耀、海尔、海通等12家投资机构的A轮融资,实现融资总额9.6亿元。B轮融资正在启动,今年年底将进行股改,明年正式申报上市材料,申请科创板IPO。

(本文照片由中蓝电子提供)

(责任编辑 迟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