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致国之广大,尽健康之精微

2022年03月01日10:18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记者李洁琼报道)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自元明时代起,天桥汇聚了五行八作,演绎了世事沧桑,形成了被人津津乐道的南城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乐天“局气”的南城人——张磊正是当代南城人的奋进典范。

  三代天桥长大的“老北京”,让张磊自小耳濡目染民生百态,洞察人情世故。这个80后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活奋”作为敲门砖,一家一家医院登门拜访,宣讲他的服务,惠佳丰因他而蜕变并最终发展为国内服务的标杆。

  经过近15年的艰苦拼搏,张磊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经受无数风险考验,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跨越的难关。

  他从一线服务工作做起,逐步锻炼成为医疗机构和居家养老护理员及医疗机构保障服务的领跑者、行业带头人。在张磊的带领下,惠佳丰走出了一条从无序到有序、从传统手工作坊到集规模服务、科学管理和智能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之路。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2003年,张磊的父亲正式成立北京市惠佳丰劳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为住院病患提供生活护理服务。

  此时的张磊20出头,一毕业就“独自闯天涯”,在一家汽车公司做销售,并凭着做事守规矩、办事有礼儿有面儿,很快在自己的领域崭露头角,一年的收入和父亲不相上下。

  看似两条并行的轨道,却因2006年父亲病重,而交织在了一起。张磊别无选择地辞去稳定工作,从父亲手中接过惠佳丰公司掌门人的接力棒。

  与其说是接班,倒不如说是二次创业。

  医院护工行业在国内发展不过是近20年的事,病人护理也是一个不起眼却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工作,很多人看不上眼或不愿去做。护工长期处于散兵游勇、难成大事的局面。张磊的父亲也只是靠着多年的经验和人脉,维系着公司的运营。

  当张磊以全新的身份走进医院,看到病床上痛苦无奈的病人、病榻旁忙乱无助的家属、病区里随意无序的护工、病区外蹲守活计的农民工时,他重新审视医疗护理——这个传统而又新兴的行业,如何让这一切有序起来,成了张磊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的问题。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行处即行。

  张磊从一线工作做起,没日没夜地深入医院、病区,与护工们一道看护各科各类住院患者,了解护工的心声、病人的需求,请教护理行业专家,学习了解基本护理常识……护工、管理者、病人、家属各角色转换,他用自身体验需求与服务,摸索规范的服务模式、标准和要求。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实践、磨合,一个相对系统的服务管理模式运用于所服务的医院,带给病人良好的体验和安全感,也慢慢地在周边医院传开,并逐渐得到多家三级医院的认可。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吸纳、培训了近千名护工,为几万名病患提供了有组织、有保障、可追溯的陪护服务。

  针对从事陪护工作的护理员多来自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文化层次低的特点,张磊又成立了惠佳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多年来,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从根本上树立起惠佳丰陪护人员的专业形象,一批批农民工也从中受益。正如一位病人家属所说,“给老人翻身,我们哥俩都难,护理员却几个干净利落的动作,就把老人扶起,从此很少再听到老人痛苦的叫声”。

乘风而起 破浪万里

  因为管理科学、人员素质高,能为病患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照护,惠佳丰一时间受到了各方认可。

  仅2010年前后,就有20多家医疗机构与惠佳丰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业务量逐步增大,企业也越做越强。

  梦想照进现实,只因奋斗从未停歇,只因追梦永不止步。

  张磊始终居安思危,单一的护工服务已不能满足他对惠佳丰的期待。如何拓展服务项目?张磊有着自己的思考。

  在医院除了护工属于医疗辅助服务以外,我们常看到的医院里跑前跑后,取片子、送样本,甚至送仪器、信件和检查报告的人员,也属于医疗辅助项目之一,专业名称叫做外勤运送服务。

  当时多数医院是引入外企,但在享受专业科学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高额的费用和不够灵活的“水土不服”。

  “咱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开展这个项目呢?”张磊带着这样的疑问再次出发,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积极开展外勤业务的培训和相关专业学习。

  “一旦时机到来,我们要能迅速地发现时机、把握时机,不犹豫、不踌躇,乘风而起,破万里浪。”2010年,张磊主动出击。他找到北京友谊医院,向对方表达了要开展外勤运送业务的想法。

  张磊在调研和运维中发现,医院担负治病救人的职责,各种突发状况特别多,需要的就是及时满足医疗需求,而这也恰恰是外方企业的软肋。张磊的业务团队尽可能地调整、跟进、满足,实现了院方、执行方和病患的三赢局面。加之他充分的前期准备,最终圆满地完成了这一次“试水”,顺利拿下了这个项目。

  借着在北京友谊医院成功的东风,惠佳丰运送项目团队迎来了更多的合作医院,企业发展也随之进入了惠佳丰2.0的新模式。

  2015年,惠佳丰健康产业集团成立,集团旗下拥有医院管理公司、劳务服务公司、家政服务公司、网络科技公司和园林景观工程公司等子公司,劳务服务公司下属11家外埠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致力于企业人才培养和劳务培训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更被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A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每年数以千计的劳务人员通过这个培训学校,走上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

  在张磊的带领下,惠佳丰提供病患陪护(含护理员)、母婴护理、助理护士、劳务派遣、中央配送、物业服务和保洁服务等12项“全方位”服务,推出了医疗辅助服务和物业管理等专业服务,自主研发了“健康支点”陪护服务平台,给人们带来线上服务全新体验。

  目前,集团有7000余名一线服务人员,主要业务在医疗服务领域:年均为50万名住院病人提供陪护服务(服务天数逾120万天);年均为70万患者提供陪检和运送服务;年均为2万产妇与新生儿提供母婴照护服务。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友谊医院、山东青岛市立医院等70余家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怀国之大者 当自强不息

  “企业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时时刻刻铭记社会责任,要反哺社会,常怀感恩之心,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在张磊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中华民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济世救民的家国情怀,传承着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毅不拔品质气节。

  在疫情防控期间,张磊不顾个人安危,带领企业2000余名服务人员成为最美“逆行者”——坚守30余家大型医疗机构保障一线,承担病人的陪检工作、标本和物资运送工作、门急诊疏导工作、住院病人陪护工作等。他响应党委政府号召,承担近2500人因防疫需要不能返京人员的成本支出;带头捐款、捐物,慰问疫情发生地、天桥街道及部分医院防疫和医务人员。

  “企业家精神,就是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企业家应具备的精神品质,就是要始终怀着一颗感恩心、一颗回报社会的心,关注公益事业,展现新一代青年的价值精髓。”

  在张磊的带领下,惠佳丰公司历来注重承担社会责任。公司利用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年均为1600余名就业人员提供培训机会;年均为1200多名失业或低收入人员提供再就业机会,为2000多名农民工提供工作机会。

  惠佳丰公司近年参加了“万企帮万村”活动,为内蒙古等地助力;还为特困家庭提供工作岗位、提供资金和助学帮扶;专程赴内蒙古等地贫困地区持续开展助学活动等。

  惠佳丰公司以自己的善举在企业责任上交出令人称道的公益答卷。

  在刚刚闭幕的北京“两会”上,张磊提出了“针对居家老人医疗护理需求,建立社区医养康护理站问题的建议。”张磊进一步解释,就是想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驿站,发挥企业能同时服务于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优势,把持有医疗护理员证书、具备医疗护理经验的护工引入到社区,为空巢、半失能和失能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生活护理服务。通过建立医养康护理站的方式去辐射、惠及更多的老人。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自古以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就是编织在中华民族心中最美好的梦想。

  “作为社会生活服务型企业,我们会尽心尽力,把有医院陪护病人经验的护理员引导到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这也是张磊对惠佳丰3.0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它关系2亿多老年人口特别是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关系他们子女工作生活,是涉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大事。”

 

人物小传--

  张磊,1983年出生,高级经济师,民建北京市委委员,惠佳丰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任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北京市工商联执委,北京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协会副会长,北京市西城工商联副主席、青委会会长。

  2015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2018年荣获西城区第三届“百名英才”,2019年荣获北京市“劳动和谐关系先进个人”,2020年荣获民建全国优秀会员,2021年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活动中,荣获“中国好人”称号。

 

企业简介--

  惠佳丰健康产业集团发展于2003年成立的北京市惠佳丰劳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拥有医院管理公司、劳务服务公司、家政服务公司、网络科技公司和园林景观工程公司等子公司。劳务服务公司下属11家外埠子公司和分支机构,有被北京市人社局认定的A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目前,集团有7000余名一线服务人员,在医疗机构以护理员服务为主要业务板块,与北京市及京外70余家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具有医院保障服务完整业务链。近年,集团积极开拓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等新的业务板块,努力打造并运营惠佳丰品牌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服务。集团年均为50万名住院病人及居家老人提供护理服务、为1600余名就业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为2000多余名农民工等提供工作机会。疫情防控中,有2000余名员工,深入北京地坛医院等30余家医院保障一线。

 

  (责任编辑 颜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