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庄道秋通讯员张云吕晋志】2020年300多万元、2021年6000万元、2022年2.1亿元、2023年将突破3亿元……
这一连串企业的产值数据,是江苏省宜兴市湖父镇海归硕士朱巍掌舵的宜兴市银湖精制石墨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交出的“成绩单”。如今,公司产能规模处于国内细分行业企业全国前五强,在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配套产业闯出了新蓝海。
敢突破 危中觅机谋新业
34岁的朱巍,是一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海归硕士,是一位“创二代”。
2017年,当朱巍得知父母经营的公司发展进入困境、一批村民员工面临失业风险时,毅然决然放弃在国外创业发展的机会。“当时,公司主要生产用于冶金、化工行业的石墨坩埙等传统产品,由于是家庭作坊式管理,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上产品结构单一、客户市场萎缩,因此难逃被淘汰出局的风险。”朱巍说。
朱巍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充分调研和慎重考虑后,决定回家接手公司,开发应用于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配套制备行业新品。
“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需要用到耐高温、洁净度高、寿命长的石墨材质的匣钵,只有在这种石墨匣钵里,才能完成好正负极材料的制备。公司依托以往的优质石墨板材供应及石墨坩埙、模具加工技术基础进行创新,完全可以引领行业发展,因为国内在人才储备、制造产业链配套、营商环境等方面拥有诸多优势,有足够的条件和机遇,打造国内外最好的产品。”
紧接着,朱巍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果断处理低效资产,大刀阔斧地对公司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行业前沿人才、强化对员工培训到线上线下多渠道营销,他都亲历亲为、稳扎稳打,通过四五年时间的打拼,公司发展步入了“弯道超车”的发展佳境。“从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到生产现场管理、产品技术开发,公司都不惜重金引进专业人才,为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朱巍说。他还多方筹措资金,组织购进了一批智能化、数字化设备和生产线,为新品开发提供了满满新动能。
敢创新 紧贴需求赢市场
走进公司,一辆辆装满石墨匣钵产品的卡车,缓缓驶出大门,员工们正忙碌地装载产品。
“这就是石墨匣钵,从起初的1个隔仓、2个隔仓到如今的9个隔仓、36个隔仓……从起初的小容积到如今的大容积,变化的不仅是外在的结构和容积,更是顺应市场、创新驱动的理念和追求。”公司技术主管王斌这样告诉记者。
下游企业为节本增效,当然要使用大容积的石墨匣钵来灌装锂电池正负极的前驱体粉料,但在大量灌装前驱体粉料进行加热时,会因料堆中央与周边受热不均,影响料堆加热质量,继而影响到产品质量。
“朱总带领研发人员在耐心听取下游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新期待新诉求后,经过反复比对和充分认证,对石墨匣钵产品进行了创新设计,开发多隔仓式石墨匣钵新品,中间隔板起到‘加热棒’的作用,增强了加热效果,提升了下游企业的产品质量。”王斌说。
朱巍还带领研发团队对生产工艺进行了创新,采取匣钵隔板与匣钵进行整体加工、一气呵成的方法,增强了匣钵的安全稳定性,延长了使用寿命,得到下游企业的肯定。
让好产品尽快占领市场,还必须学会“吆喝”。在最近几年中,国内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制造配套产品的线上线下展销会,朱巍带领营销人员几乎场场出席。
日常工作中,只要国内客户有需求,不管路有多远,环境有多复杂,朱巍总是不错过每次合作机会。
“前几年因为服从国内疫情防控需要,给产品的面对面推介带来很大难度,但是我和夫人脑子里从来没有过‘退却’‘害怕’两个字,两人连夜轮流开车前往与客户接洽,经常一次出差就是两周时间,这几乎成为了两人外出的‘标配’,因此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信赖与合作。”朱巍对记者说。
公司已成为下游企业贵州安达、杉杉等知名锂电池配套产品的供应商,生产的锂电池用于特斯拉、比亚迪等知名新能源汽车。
敢担当 点点滴滴显大爱
随着公司发展的日渐红火,朱巍想得最多的是承担好社会责任,改善好员工待遇,吸纳更多的村民就业。“是家乡的好山好水好民风滋养了我,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支撑了我,我当然要回馈乡亲、回报社会,坚守回家创业的初心。”朱巍说。
2022年,公司上交利税额位居宜兴市湖父镇民营企业前列。
公司的员工数量从2020年的10多名增加到目前的80多名,其中约占2/3的员工为本村及邻村的村民,多名大学毕业新生被优先吸纳进公司。
朱巍组织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对年轻员工制订了职业发展规划,加强了对员工数控编程等职业技能培训,并不断优化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从车间清洁化环境的营造、安全管理细节的落实到员工伙食改善、逢年过节的气氛营造,朱总都作了精心安排,而且薪资报酬也不低,我已在公司扎了根,还在附近买了商品房。”来自淮安市盱眙县的年轻员工李仲言说。他刚从事公司技术工作时,由于经验不足,导致设计生产的几款产品都被报废,心里忐忑不安,担心公司会处罚他。“没想到,公司不仅没有处罚我,朱总还耐心开导我,并帮我一起分析产品报废的原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我获益匪浅,坚定了在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李仲言这样说。如今,他已从三年前的一名青涩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编辑 颜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