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亟待建立信息披露机制

2019年06月14日10:15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何翠云

   日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19》发布。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为2.1万亿元,但总供给只有1.3万亿元,供需缺口达8000亿元。今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量将达到2.5万亿元,绿色金融资金缺口或将继续扩大。如何弥补这一巨大的资金缺口,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绿色金融可简化理解为金融业对生态环保以及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资金支持。在当前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共识的前提下,绿色金融应时而生,目前绿色金融已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

  近几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以绿色债券为例,2014年5月8日我国发行首只绿色债券。2018年中国境内外发行贴标绿色债券数量共计144只,同比增长17.07%;发行规模达2675.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2%;发行金额2600多亿元,占全球绿色债券发行的18%,排名世界第二。此外,2017年国务院决定开始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地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尽管目前绿色金融被普遍关注,但金融是逐利的,绿色项目通常收益低、投资回收期长,还需对绿色项目进行额外认证等,这无疑加大了绿色金融的成本与风险。从短期效益来看,绿色金融有着高成本与高风险的倾向,这或许也是绿色金融资金缺口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从长远来看,绿色金融避免了企业或项目面临的未知的环保风险。尽管金融机构越来越具备环保的意识,但短期效益仍然决定了其逐利的本能,因此从金融政策上加强长期绿色投资资金的激励力度,无疑是可行的。

  业内也有观点认为,绿色金融巨大的资金缺口更缘于绿色金融相关信息不对称,特别是诸如判断项目的标准、寻找项目的途径以及跟踪了解项目投融资等信息不对称。这些不对称常常可能会导致投资方不确定哪些是绿色项目、在哪里寻找绿色项目,或者是疑虑资金投入后的经营与收益。

  据了解,目前对于绿色债券的绿色项目界定标准存在着两个版本,对绿色项目的界定范围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绿色项目亟待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

  与此同时,待建立统一的绿色产业信息发布、查询平台以及绿色项目信息数据库也迫在眉睫。由于缺乏完善的绿色项目信息披露机制,导致信息不对称,增加了机构、投资者等搜寻、识别绿色项目的成本,如缺乏统一的绿色项目信息披露标准,一方面会造成项目选择性地披露信息,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其披露的信息质量不高,增加了评估难度,同时也降低了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的欲望。

  笔者认为,绿色金融相关信息披露机制亟待建立。业内人士指出,为解决绿色金融相关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加强信息共享及披露程度,使绿色金融项目在社会监督下透明公开,须建立完善的绿色信息披露制度及政策,并完善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及细则。如明确绿色信息披露主体、健全信息披露流程及内容,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相关信息披露及其配套标准、提高绿色金融相关信息披露质量,建立统一的绿色信息发布与查询平台以及相关基础数据库。

  当然,解决绿色金融供需缺口,还需要从供给发力。我国近年一直大力发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多种绿色金融产品。而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主要依靠于绿色信贷,但仅仅依靠绿色信贷难以独立支撑。有观点呼吁,应创新金融机制,吸纳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金融体系。然而涉及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金融领域,就无疑更需要加强绿色产业、绿色项目、绿色投融资等绿色金融相关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只有绿色金融相关信息公开透明,才能真正打消各路社会资本的顾虑,引来持续的关注与投资。

  资金的大量流入是一个产业兴起的重要标志,绿色产业的兴起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撑。解决绿色金融资金的供需缺口,务必先打消投资者等的顾虑,因此建立绿色金融相关信息披露机制势在必行。只有公开透明公正,才能真正吸引投资者。筑巢引凤,是不变的真理。(责任编辑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