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法治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2025年05月01日12:07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评论员】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下称“民营经济促进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要求固定下来,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史和立法史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一次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写入法律,第一次明确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第一次明确规定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这些规定与宪法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相贯通,把党中央一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有利于推动支持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为民营企业迸发创新活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民营经济发展向前一步,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以来,从颁布实施我国首部民法典,到出台刑法修正案;从颁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到修订公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系列法律法规,涉企法律体系逐步完善,民营经济法治建设持续推进,积累了丰富成果。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民营经济促进法将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举措上升为法律规范,用法治方式及时巩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民营经济发展成果,将民营经济法治建设提高到新水平,推动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形成了完整体系,增强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法治中国前行的每一步,都需要印刻下对民营经济的呵护。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必须积极回应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法治需求,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法治保障。民营经济促进法紧扣时代脉搏,回应各方关切,从公平竞争、投资融资促进、科技创新、规范经营、服务保障、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将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证各类经济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立法实践的起点。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鲜明特色和时代生命力,在于直面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诉求。针对一些领域对民营企业设置不合理限制的问题,规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包括民营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类经济组织可以依法平等进入;针对民营企业在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上尚存隐性壁垒的问题,明确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针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以及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规定禁止违法实施收费、罚款或摊派财物,规范异地执法行为,规范政府履约践诺,加强账款支付保障……一系列规定以立法稳预期、强信心,破难题、除积弊,必将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提供稳稳的安全感,激发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激活民营经济“一池春水”。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社会对法治的感知和理解,集中于法律的实施环节。在法治轨道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各级政府、执法机关、有关组织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提高法治素养、提升法治能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既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又注重加强规范引导,保证法律出台实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坚持依法经营,提高法治意识,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自觉履行社会责任。鼓励支持不是偏爱偏袒,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各类所有制企业的违法行为,都不能规避查处。
  工商联是党和政府联系民营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是政府管理和服务民营经济的助手,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打交道比较密切的部门,也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感知党和政府支持力度和温度的一把尺子。各级工商联要立足职能定位,发挥优势特点,在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上主动作为、担当有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民营经济促进法堪称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必将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文明的重要基石。以高水平法治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保驾护航,民营经济发展信心更足、预期更稳,将为经济稳增长注入强劲动能,为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贡献力量,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编辑 牛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