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民企“四大意识”,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生力军

2020年04月15日09:35来源:《中国工商》2020年第3期 作者:胡正塬 李杨

新华社记者 黄海敏 摄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共建“一带一路”进展迅速、成效显著。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达1.3万亿美元,2013-2018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6000亿美元。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巨大贡献。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274家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占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的43%,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一支作用重大的“生力军”。

  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不断提升,民营经济占我国GDP的比重超过60%,2017年的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0.4%,在制造业领域投资比例超过80%,对城镇就业贡献率达80%,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90%。但相对而言,民营企业对“一带一路”项目投资额在2013-2017年仅占对沿线国家投资额的43%左右,与其在我国整体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称。这种不相称,不仅有国内外经营环境迥异的客观因素,也有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存在固有劣势的主观因素。未来,要推动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亟须增强民营企业的“四大意识”,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活力和竞争力。

 

首先,增强民营企业的大局意识

  全面和平、全球共建,需要大局意识。“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提出的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得到了世界上一大批爱好和平的国家与地区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但仍有杂音不可忽视。比如,有部分国家将其视为“掠夺性经济行为”,诋毁“一带一路”存在债务陷阱,中国项目是低质的、不可持续的、滋生腐败,并千方百计制造障碍和加以遏制,抹黑“一带一路”发展。

新华社发 艾哈迈德·卡迈勒 摄

  新形势、新任务,强化大局意识。面对新形势,作为占中国企业总量近90%的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具有大局意识,从服务于国家经济、政治和外交大局出发,充分认识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紧迫性,以更大的气魄和视野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认真学习“一带一路”政策及读本,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思想深入到企业每个员工,确保在战略上与国家保持一致,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要求,深入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快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

  担使命、建规章,保障大局意识。具有强劲韧性和潜力的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各级政府部门要树立全球视野更加明晰“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义、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民营企业参与的关键作用,完善“一带一路”建设政策法规,着力提高对民营资本的包容性,给予民营企业在政策支持、财政支持、融资支持、项目支持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公平的地位,激发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各级各类商(协)会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中介作用,在推动政府间政策协调、政府政策深入解读、“一带一路”参与机遇评估等方面提供有温度、有深度、有价值的高品质服务。

 

其次,增强民营企业的前瞻意识

  前景远大、担当重大,需要前瞻意识。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核心内容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充满前瞻性的合作倡议,为世界经济未来发展提供了全新战略构想,是一部交响乐、协奏曲,不是中国的独角戏,需要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参与。鉴于沿线国家的各自差异,“一带一路”建设不可避免地会由于历史原因和认知分歧而产生多方面的阻力和压力,克服这种差异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耐心和前瞻意识。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核心内容,其基本特点是投入大、周期长、收益慢,决定着“一带一路”建设将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

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技术创新、市场远大,树立前瞻意识。民营企业,拥有创造技术和创新成果总量的70%,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有前瞻意识,要以全球发展的视野培养并树立企业领导层的战略眼光,久久为功、步步为营,将“一带一路”建设前景、国家发展大计和企业发展目标充分融合,通过不断开拓创新和积累沉淀,逐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坚力量。

  机制创新、任重道远,强化前瞻意识。增强民营企业的前瞻意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晰发展需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划统筹,制定路径清晰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指引民营企业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创造优质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创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从根本上破解民营企业在融资、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方面的发展瓶颈。各级各类商(协)会需要更多地组织民营企业共同探讨、分享“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机遇和实践经验,交流民营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问题,提升民营企业的国际视野,培养并锻造战略眼光。

 

第三,增强民营企业的共赢意识

  共创新机遇、共谋新动力,确立共赢意识。“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彰显出中国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当今世界早已不是冲突对抗、零和博弈的格局,需要充分意识各国发展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企业间利益息息相关,“一带一路”是共赢之路。

新华社记者 郑捷 摄

  抱团出海、全面融合,深化共赢意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民营企业要具备共赢意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前,在全球化发展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共赢已成为世界发展的第一准则,尤其是民营企业需要强化抱团出海共赢意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建立产业联盟、强化企业间协同与产业链条分工。同时需要积极融入东道国文化、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将自身发展与东道国发展融为一体,有效化解潜在投资风险,避免出现“中国企业只顾自身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负面舆情,推进“一带一路”共赢发展进程。

  打造平台、完善机制,保障共赢意识。增强企业共赢意识,政府要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为民营企业协同出海提供载体;建立“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及时提供东道国政策、法规、舆情信息,规范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引导民营企业守法诚信经营;重点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走出去”。各级各类商(协)会要搭建企业形象建设的政策支撑和实施平台,通过组织培训、案例分享、实践活动等引导企业关注东道国文化、利益诉求,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东道国共享发展成果。

 

第四,增强民营企业的风险意识

  制度不同、民俗不同,建立风险意识。“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主权信用及社会制度、民族宗教、文化习俗等社会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甚至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政府腐败严重,不少国家和地区还处于高风险区域,中国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将面临较大风险。

新华社发 刘艾伦 摄

  勇迎挑战、合理避险,深化风险意识。在全新的营商环境中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民营企业在获得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只有具备风险意识,才能居安思危,在云谲波诡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通过积极寻求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和服务,量身定制一套风险分析、预警和应对机制,更要善于发挥现有风险担保机构,合理规避和分散“一带一路”业务经营风险。

  构建智库、有效预警,强化风险意识。充分发挥国家智库作用,增强民营企业风险意识,各级政府要建立跨“一带一路”风险评估与预警平台,全面跟踪、预判、评估沿线国家政治、社会和安全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规避及安全机制,降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盲目性;完善政策性金融工具,为民营企业投融资提供保障;大力培育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提升服务民营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各级各类商(协)会要利用信息集散地、渠道提供方职能,就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经营进行商务考察、策划调研、法律咨询和培训等提供服务。

  (作者胡正塬系国务院参事室绿色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创新型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作者李杨系国家新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