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做实做专做先——区域发展战略与民企产业 匹配优势及实现路径

2020年07月30日12:17来源:《中国工商》杂志 作者:蔡之兵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两大主体之一,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会对整个国家发展道路、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从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路径和发展需求分析,每一种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战略,都要求民企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这种作用必须与区域类型高度契合。

 

  大城市 :民企“做强”及其实现路径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体现于代表性优秀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拥有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企业越多,这个国家的竞争力就越强。在这一轮贸易摩擦中,以华为为代表的优秀民企,向我们证明在国际经济产业竞争中,只有技术过硬、产品过硬、制度过硬的企业才能在惊涛骇浪中稳如泰山。

  从目前的民企区域经济分布格局分析,绝大部分在国内各个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的民企大都位于大城市,比如华为、大疆、海康威视、华大基因之于深圳 ;吉利、哇哈哈之于杭州 ;京东、小米、滴滴之于北京 ;万科、德邦之于上海 ;九州通、卓尔之于武汉等。实际上,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9 年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在2019 年全国民营企业 500 强中,绝大部分企业都位于大城市,其中,仅杭州市(36 家)、深圳市(28 家)、苏州市(23 家)、无锡市(20 家)、北京市(17 家)、上海市(15 家)、重庆市(15)、广州市(15 家)、宁波市(15 家)、福州市(12 家)、温州市(11 家)、武汉市(10 家)等 12 个城市就贡献了 217 家进入 2019 年中国民营企业 500强企业。然而,与国际企业相比,我们这些优秀企业的竞争力仍然不够强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品和品牌并不多。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大部分领域都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在很多领域只能由民企作为主体来参与。在这种背景下,目前处于国内民企竞争力顶端的大民企将承担主力军的作用。

  因此,培育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民企对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告诉城市如何才能培育出这种类型的民企,无数世界知名企业的诞生过程已经表明 :这种规模的民企只能诞生于最激烈和最彻底的市场竞争。

  以深圳为例,在 2019 年世界企业 500 强榜单上,深圳拥有 7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其中前三强都是民企,没有一个“中字头”,没有一支“国家队”。深圳市民营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占深圳市的 70% 以上,堪称我国民企专利第一城。从深圳的发展经验看,想要培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需要具备如下三种思维——

  第一,彻底的市场化思维。由于我国政府掌握大量包括土地配置、特许经营权、国企、产业基金、宏观政策等能够影响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工具,如果没有正确且彻底的市场化思维,政府很容易对这些资源配置发挥阻碍作用,从而降低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天花板。从深圳的发展经验看,这些工具在深圳很少被政府大规模运用,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始终是深圳城市发展的根本基调。也正是在这种激烈市场竞争的推动下,深圳民营经济才能围绕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及其技术水平这两个根本因素,不断针对性地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才最终培育出包括华为、比亚迪、海康威视、海能达、大族激光、欧菲光等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知名高科技企业,并奠定深圳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基础。以深圳高科技产业为例,在深圳 1.12 万家的高科技企业中,几乎 95% 以上都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比重很小。

  第二,政府的专业化思维。最大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并不是说政府的作用无关紧要。实际上,恰恰相反,越是彻底的市场经济,对政府能力的专业化要求就越高。因为保障彻底的市场经济运行,不仅需要政府能够准确识别出哪些是市场经济内部能够自身消化的负面因素,哪些是市场经济自身无法应对的因素,同时还要求政府具备及时制定正确并执行相关政策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深圳可能遥遥领先国内其他地区。如针对实体经济成本急速上涨,深圳市2018 年就出台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若干措施》,主动出击化解实体经济遭遇的成本难题。又如针对房价上涨过快、企业难以留住人才问题,深圳市 2018年出台《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未来要建设大量的保障性住房。面临一次次风险因素的冲击,深圳市能够及时做出正确应对是他们政府专业化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保障高水平市场经济的基础。

  第三,长期的国际化思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这座城市从一开始就流淌着国际化基因,硅谷、香港、新加坡、东京等全球一流城市始终是深圳的发展标杆。从过去 40 年的发展历程看,鼓励企业充分吸纳国际经验和做法、充分利用国际各种资源、充分对接国际市场是深圳民企发展的重要思路。目前,深圳已经在美国、英国等国设立了近 10 家海外创新中心,这些海外创新中心与深圳本地创新基地实现深度融合,对接深圳本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研发,不断推动各类民营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加大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速度和力度。华为、中兴等行业巨头,海外业务收入占企业全部收入已经超过六成。大疆、光启、柔宇等企业在诞生之初就具备国际化的特征,其产品和服务也是针对国际市场,进军市场凌厉而迅猛。深圳还培育了类似传音这种营业收入 90%都来源于海外的企业。调查显示,深圳 39% 的企业进入了区域型跨国企业阶段,11% 的企业达到了全球性企业程度。

 

  中等城市 :民企“做实”及其实现路径

  

  中等城市的民企也应该强调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但是与大城市相比,我国中等城市的民企发展目标应该更加聚焦于实体经济。这是因为 :一方面,聚焦实体经济是我国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绝大部分地区都应该以此为发展方向。在我国数以百计的地级及以上级别城市中,绝大部分都是中等城市,数量如此众多而又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不可能也不能都依靠国有企业来发展实体经济,最终的主要动力和主体只能是民企。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是未来我国区域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而保证区域能够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不同地区间能够形成产业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在如此多的城市间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只能依托产业类型多、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的制造业。因此,依靠民企来培育自身的高质量实体经济不仅是绝大部分中等城市的发展需求,也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

  然而,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中等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分析,缺乏高质量的实体经济是这些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很多城市的实体经济大量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产业,这也是为何过去十几年我国水泥、钢铁等产业出现严重过剩的重要原因。缺乏高质量的实体经济也会对整个城市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无法提供高工资的就业岗位,很多中等城市常年处于人口、资本等各种要素外流的状态,这不利于一个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大量的中等城市而言,发展实体经济是根本发展方向,而引导和吸引大量从事实体经济产业的民企进入这些城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

  福建省泉州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经验,提供了一个中等城市培育高质量实体经济的可行路径。泉州市,既不是省会,也非特区,其经济总量却连续 19 年领跑全省,培育了纺织服装、制鞋、建材、机械装备等众多千亿级产业集群,创造了实体经济的“智造”奇迹。实现这一奇迹的最大动力无疑来源于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在地属泉州的晋江经济格局中 , 实体经济蓬勃发展且民营经济“十分天下有其九”, 据晋江市经信局数据,晋江全市企业 5.11 万家 , 民营企业达到 4.84 万家 , 全市 GDP 总量中 , 来自实体经济贡献占比达 60% 以上 , 由实体经济创造出的产值、税收和就业岗位占比都在 95% 以上。

  从泉州的发展历程看,在没有行政级别优势的背景下,我国大量的中等城市想要培育高质量实体经济,需要做到如下三点——

  第一,始终坚持产业集群思维。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常见思路,具体可以分为纵向集群和横向集群,即将属于同一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企业进行集聚和将属于同一产业链中同一环节的企业进行集聚。从泉州的发展路径分析,无论是纺织服装与鞋这一纵向集聚类型,还是家居建材这一横向集聚类型,泉州都取得了明显成绩。需要指出的是,培育产业集群需要避免大范围的平均用力,而是应该首先聚焦于为数不多的几个或者一个产业,在这些产业集群规模做大且能够源源不断提供税收收益后,才能再考虑适当扩大产业集群的规模。

  第二,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思维。虽然制造业类型多、产业链条长,但是由于城市数量众多,竞争也极为激烈,想要始终保持实体经济主导的发展格局,必须不断通过创新活动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这一点是泉州能够长期保持实体经济高质量运行的基础。比如安踏,作为一个传统服装业企业,其对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几乎可以和一些高科技企业媲美。近几年,围绕智能化生产和快速供应链建设,安踏投入巨额资金在美国、日本、韩国、香港设立研发中心,追踪全球前沿技术并保持自身研发能力持续升级,各项技术专利超过 600 余项,在服装和鞋等国内企业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安踏却连续四年营收增速超过 20%。这正是重视科技创新力量所带来的效益,也是泉州保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三,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思维。一般而言,发展实体经济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见效较慢且最终利润率不高的过程,这也解释了为何很多城市在实体经济稍有起色后,就快速转向房地产业,最终由于房价快速上涨而导致整个城市实体经济慢慢枯萎的现象。对泉州而言,控制房价和空间成本,一切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其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泉州对炒房投机等行为的打击、对居住用地的保障供给等措施都很好地抑制了空间成本的无序上涨。因此,虽然泉州经济规模常年位于福建第一,但其房价却远远低于厦门等城市,为自身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小城镇 :民企“做专”及其实现路径

 

  在我国城市体系中,比中等城市数量还要多的就是小城镇这一级别。除了 2000 多个县和县级市外,我国还有 3 万多个乡镇。与中等城市相比,这些小城镇的规模更小,各种支撑经济产业发展的如人才、资金、企业等发展要素的规模也比较小。因此,对这些小城镇来说,如果不顾自身发展禀赋资源偏少的实际情况而去盲目选择多元化产业发展道路,很容易陷入平均用力而导致各种发展要素捉襟见肘的境地,最终会浪费宝贵的发展资源。

  从这个角度分析,小城镇应该强调自身发展道路的专业化,将自身规模有限的发展资源用在符合自身禀赋结构特点的产业发展上,以专业化发展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专业经济和分工经济。与此同时,由于小城镇数量众多,如果这些小城镇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分工格局,很容易会因为地区间产业高度同构而陷入恶性竞争,这也会大大降低小城镇的发展效率。因此,选择专业化和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思路是实现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除此之外,由于绝大部分小城镇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可能都难以和大中城市相媲美,其吸引高质量要素集聚的能力也偏弱,如果这些地区在发展起步阶段就期望于吸引大型的民企或者国企来实现本地区的快速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地的区位、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已有产业基础等特点,对市场需求进行全面分析,找准自身定位,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从一个产业做起、从小企业做起,将中小微民企作为主要市场主体,强调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优势,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在一个细分产业中的市场占有率而形成路径依赖优势,最终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绝大部分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小城镇,都是比较强调产业专业化的地方。比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义乌市,其崛起动力就是采取了高度专业化发展思路。从义乌三十余年的专业化发展道路看,小城镇要想依靠专业化来实现自身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三个动力——

  第一,政府的动力。小城镇在确定未来主导产业方向后,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就可以加速地区专业化进程并提高专业化水平。义乌的小商品交易市场的实体场地就是由政府集中资金来修建并以较低价格租赁给商户的。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就提高了义乌市小商品贸易产业的集聚程度和规模,从而顺利占据了全国小商品贸易产业的先发地位,并最终奠定了自身在这一产业中独一无二的优势。

  第二,开放动力。小城镇要实现专业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利用好对外开放这一动力。义乌小商品贸易产业的对外开放,不仅体现于大量的国外订单和每天络绎不绝来到义乌的商人,还体现于义乌主动走出去,在全国乃至全球复制义乌小商品市场。据不完全统计,除了义乌本地的小商品交易市场外,全球其他地方还有近百家义乌小商品市场。这种外向型的布局结构极大提高并稳固了自身市场地位。

  第三,技术动力。从技术含量分析,小商品贸易这一产业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但是这并不意味技术因素不重要。实际上,义乌高度重视引进各种不同类型的包括互联网技术、无人物流、智能仓储、网上平台等新技术来提高小商品贸易产业的发展效率和竞争力。

  

  后发地区 :民企“做先”及其实现路径

 

  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之间存在发展差距是一种常见现象。缩小区域差距是绝大部分国家都面临的难题,由于我国坚持共同富裕发展方针,缩小区域差距更是体现国家制度优势的应有之义。从国内外发展实践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包括依靠中央政府对后发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先发地区对后发地区的帮助和指导、强化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的合作力度等。然而,这些缩小区域差距手段的出发点都是认为后发地区的发展应该遵循与先发地区一样的发展路径,不能实现跨越和赶超发展。但是,随着各种先进生产技术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产业层出不穷,后发地区完全有机会通过制定合适的赶超发展战略来选择合适的产业,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如贵阳市自 2015 年创建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后,大数据产业就成为贵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全市统筹布局了大数据产业生态示范基地、数字物流产业示范基地等 10 个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初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条。集聚了英特尔、思爱普、富士康等一批世界 500 强企业,落地了中电科、阿里巴巴、华为、京东、奇虎 360、科大讯飞等一批国内大数据领军企业,涌现了满帮集团、朗玛信息、东方世纪、易鲸捷等一大批本地优强企业,全市大数据企业超过 5000 家。统计数据显示,在大数据产业和大量相关领域代表性民企的带动下,2018 年,贵阳市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1000亿元、增长 22.4%,其中以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1%。大数据已经成为引领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为贵阳市经济增速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提供了有力支撑。

  因此,虽然后发地区很难完全超脱先发地区的发展路径,但是从贵阳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路径也可以发现,如果发展战略制定得当,引进的企业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大领先优势地位,后发地区仍然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做好地区与产业的深度匹配分析。实现跨越式发展是非常困难的过程,能够推动一个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产业一定是稀缺的,它要求能够支撑这一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导产业与这一地区发展禀赋高度匹配。而欠发达地区往往在诸多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上存在大量不足。因此,想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地区不仅需要对自身发展基础条件和优势进行全面深度分析,对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国内产业发展格局、产业链分布格局、不同产业所需的支撑条件也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只有找到符合自身优势的产业,跨越式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要重视“领头羊”企业的引进。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是常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和拔尖思维,依靠目标主导产业中的“领头羊”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这种“领头羊”企业最好是已经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民营企业,因为只有这种类型民营企业的进入,才有可能带动行业内其他企业的跟进,整个地区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