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和把握“两个健康”主题

2022年10月27日17:41来源:中国工商杂志 作者:张献生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和工商联工作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都作了突出强调,并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十二个必须”之一。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做好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和工商联工作,最基本的就是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两个健康”主题,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积极作用。


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这是“两个健康”主题的性质定位。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虽然处于经济领域,从事企业生产经营,具有显著的经济属性,但其健康发展和健康成长与建立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与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与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因而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看: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进行生产经营为本质特征。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私营经济基本消失,仅存一些个体经济,还作为“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被排斥。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非公有制经济应运而生,并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下快速发展,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地位作用也由允许存在、公有制的必要补充,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含有资本主义自发性等消极因素,如果简单加以限制或取缔,就会重蹈“一大二公三纯”的覆辙,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任其蔓延、野蛮生长,就会侵蚀社会主义公有制,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只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积极作用。

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来自社会各方面成员,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社会基础。但其内部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思想状况多元多变,特别是难免受到资本负面影响和侵蚀,导致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丧失道德公德,甚至违法犯罪。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以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条件的,如果不加强教育引导,放任资本负面影响蔓延滋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就不能健康向上,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就会受到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受到危害。

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如果出现了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如果少数人富裕起来,大量的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产生新的资产阶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个重要保障就是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我们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才能深刻认识“两个健康”的本质和要义。


基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做到“两个毫不动摇”

这是“两个健康”主题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发展奇迹的制度基础,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没有基本经济制度这个母体和坚持完善,就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没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成长和发展。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根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有机结合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就失去了主导,社会主义优越性就难以体现;如果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就会陷入僵化,经济社会发展就缺乏活力。因此,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无论动摇了那一个,都不利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也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侧重于不同领域和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和优势。国有经济作为公有制的主体,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既不能把两者分割开来,互相排斥、互相抵消;也不能取消两者的界限,公私不分、混为一谈;既不能只强调一个、削弱另一个,更不能只要一个、代替另一个。具体讲,就是既不能搞“国进民退”,让非公有制经济“离场”,也不能“去主体”“去主导”“去国有”,让非公有制经济“风景这边独好”。两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取长补短,同向发展。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或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任何只要一方、不要另一方的行为,都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的要求,都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都是错误的。

要坚持用“两个毫不动摇”来认识党和国家关于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立场始终坚定不移,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大政方针始终没有改变,但每逢党和国家重大改革政策和治理举措出台,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内的一些人思想就会产生波动。如出台发展壮大国有企业的政策举措,有人就认为是“国进民退”;着力推进共同富裕,有人就认为是“杀富济贫”;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有人就认为是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计划经济倒车。没有看到这是发挥公有制主体、主导作用所必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对企业发展的规范扶正、行业环境的清理净化、公平竞争的有力推动,不仅有利于防范化解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没有从“两个毫不动摇”着眼,而是单独就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来看待,患得患失,出现偏差。因此,在深化改革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只有立足“两个毫不动摇”,着眼协力同向共进,才能真正促进“两个健康”。


关键是把握“官”“商”交往之道,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这是“两个健康”主题的政治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既需要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还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态。一个时期以来,政商勾结、权钱交易在一些地方肆虐,甚至出现对领导干部进行“围猎”的现象。有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了进入人大、政协,采取贿选、“转基因”等不正当方式。有的地方为了招商引资,以投资额作为推荐安排的标准。这些不仅严重危害“两个健康”,而且助长了腐败行为,污染了社会政治环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官”“商”交往要有道,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具有深刻的内涵。它不同于旧社会封建官僚与“红顶商人”那种政商关系,也不同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商沆瀣一气的政商关系,更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商关系,而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党政领导干部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形成的新型关系,它体现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体现了党和政府团结、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党群关系,体现了对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服务与监督管理引导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不仅要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还要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政治环境。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靠领导干部和民营企业家同向发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不能唱独角戏,也不能背靠背。领导干部和民营企业家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两个主体,要按照“亲”和“清”的要求,积极主动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就领导干部而言,既要经常联系、主动靠前服务,又要廉洁自律;就民营企业家而言,既要反映诉求、支持地方发展,又要遵纪守法。只有双向发力、共同作为,亲清政商关系才能逐步形成。

把握“官”“商”交往之道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关键。为官者手中有权,经商者手中有钱,权钱结合交汇,既可以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也能够为个人谋私利,助腐败之横行。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原则和态度: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家打交道,不是为个人捞好处,为升官谋政绩,而是帮助民营企业做优做强,更好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充分汲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智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民营企业家与领导干部打交道,不是寻求政治靠山,谋取额外利益,而是了解党和政府的改革发展需求,反映民营企业家的诉求,积极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作贡献。只有牢牢把握这个“真谛”,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亲而不清、清而不亲的现象,改变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形成既亲又清、共谋发展,义利兼顾、有益民生的健康政商关系。


要旨是坚持“两手抓”,实现鼓励支持与教育引导的有机结合

这是“两个健康”主题的内在要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前提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关键是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团结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虽然与新中国初期原工商业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但其自身特点也具有两面性:既具有爱国、敬业、创新、贡献的一面,又具有受资本负面影响和侵蚀,容易滋长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一面。对此,不能只讲信任团结、鼓励支持,不讲教育引导;也不能只讲加强教育、搞好引导,不讲鼓励支持。必须全面贯彻“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一手抓鼓励支持,一手抓教育引导,两手都要硬。

准确把握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属性,是鼓励支持和教育引导的基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由于他们占有生产资料进行私人经营,一出现就成为社会热点并引发激烈争议。有人认为是劳动者,有人认为是剥削者,还有人认为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党中央经过充分研究论证,明确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从根本上明确了其政治属性。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左”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致使有些人仍然戴着有色眼睛,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看作异类,甚至认为他们是社会财富的攫取者、两极分化的制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党必须团结的对象。中共中央有关文件明确新时代党对民营经济人士的“十字方针”,将“信任”居于首位。因此,无论是鼓励支持,还是教育引导,都要准确把握“建设者”“自己人”这个性质定位,以此为基点做好相关工作。

既在爱国、敬业、创新、贡献上积极向上,又受资本负面影响和侵蚀出现消极行为,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一体两面。这就要求统战工作和工商联工作把鼓励支持与教育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着眼积极向上,推进服务管理创新,充分调动积极因素,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投身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一方面着眼健康成长,针对自身弱点和问题,深入开展理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的大政方针,帮助他们践行新理念,弘扬企业家精神,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只有坚持鼓励支持与教育引导的统一,全方位统筹推进,才能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不断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中健康成长。

(作者系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秘书长 张献生)

(责任编辑 曹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