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混改与民营企业机遇

2020年04月15日17:17来源:《中国工商》2020年第3期 作者:彭建国

转型时期民营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40年的逐步快速发展,赢得在国民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一组简称为“五六七八九”的数字充分显示出这种成果与状态: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但随着国民经济从温饱到小康、从短缺到过剩、从数量型到质量型、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型,在这个经济转型期,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压力。

  第一,资金压力。这些年,国家采取稳健货币政策,货币发行量不少,流动性相对宽松,但民营企业多数仍感觉资金困难。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资金多在金融圈子里面打转转,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相对较少;另一方面,资金多数流向大型企业,民营企业中小微型企业占绝大多数,因而民营企业拿到的贷款资金相对较少。民营经济贡献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所获得的融资额仅占企业融资总额的20%,且融资成本高。

  第二,市场压力。当前国民经济已从短缺经济进入到相对过剩。加上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国内市场逐渐趋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不具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特别是建筑业更不具资金优势、信誉优势等,多数民营企业开拓市场相对较困难。

  第三,成本压力。目前,企业成本压力普遍较大。一是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而民营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二是税费负担重。国家虽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但同时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加大了税收征管力度,小微企业合理避税越来越难,不少民营企业感觉税负依然较重。三是由于民营企业较难通过银行和资本市场取得资金,其获取资金成本高,因而财务费用较高。四是一些灵活用工形式的取消,以及劳动保障费用标准水平提高,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民营企业成本费用压力相对较大。

  第四,营商环境压力。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反复强调改善民营企业生存环境。但是,还是有不少地方法制等营商环境差。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诚信与法制意识,不作为与乱作为并存,不少民营企业苦不堪言、有口难言。目前尽管竞争中性原则已经提出,但民营企业面对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并没有完全打破,行政垄断半垄断现象依然存在。

  第五,利润压力。一方面产能过剩,多数产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多数大路产品价格上不去。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且持续上升。两头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不少传统行业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利润稀薄,甚至亏损,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经此次肺炎疫情的突袭,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混改是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

  面对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小民营企业单打独斗的时代渐成过去,新时代是一个资源整合、融合发展的时代,产学研结合、产融结合、城乡融合、军民融合、国民混合渐成当前发展的大趋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大政方针。国企混改并非国有企业拿走民营资本或吃掉民营企业。相反,国企混改是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面临诸多困境的民营企业通过与央企混改,如成为旗下子公司,在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中可获得多重市场竞争优势。

  第一,实力优势。央企一般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户均平均资产6000多亿元,不少是上万亿级的企业,最大的8万多亿元。在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成熟的条件下,企业实力是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混改进入央企后,可以得到强大的央企背景。而且,在依法合规条件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互利共赢原则,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完全有可能获得央企支持。

  第二,品牌优势。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是占领市场的核武器,也是价值增值器。随着消费升级,消费品牌化渐成趋势。央企一般是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如果民企有好产品,混改后可以利用央企品牌开拓市场,实现双赢。

  第三,技术优势。企业要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到高端、从数量规模到质量效益的转型发展,关键在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企业竞争最重要的是技术竞争。央企通常有较强大的科研队伍和较多科研成果储备,对于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对于先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于科研成果孵化产业化,相对来说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好的优势。混改后的企业,可以顺势发挥这种优势。

  第四,人才优势。由于人口老龄化,出现了民工荒,从沿海发达地区逐渐漫延到内地甚至西部地区。但企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央企经营稳定、用工规范、福利有保障以及品牌形象较好,企业对求职者吸引力相对较大,招工通常较为容易。所以,混改企业因有央企背景,无论对于招收普通员工还是吸引优秀人才,都有一定优势。

  第五,融资优势。融资难融资贵一直困扰着大多数民营企业,有的甚至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与生存发展。混改后的企业,由于央企股东背景,银行授信与贷款、私募、向社会发行公司债、公开发行股票等多渠道融资,混改企业就有一定优势。

  第六,市场优势。央企履行社会责任较好,其企业社会信誉与品牌形象也相对较好,用户对产品质量、产品安全和售后服务相对放心,不管是食品、日用品等生活消费品,还是原材料、零部件等其他生产资料,央企都相对有市场优势。特别是在工程投标中,央企的资质、业绩、技术力量,以及央企的品牌信誉和国家队形象等,依法投标有一定优势,而且工程预付款也容易到位。混改企业也会具备类似优势。

  第七,平台优势。企业要发展必须整合资源,而资源整合需要既有影响力又有灵活机制的好平台,而央企就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平台。混改企业一方面可借助股东央企的背景,另一方面又具有较央企更加灵活的经营机制,利用混改企业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生意伙伴进行股权合作或业务合作,培育开发更多新业务板块或子公司。

国有民营混合是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党中央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明确的大政方针。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新概念,为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取向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政策创新开辟了空间。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2015年国务院先发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企混改的目标;随后发布《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具体政策思路。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2019年11月,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提出,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明确的任务举措,制定量化、可考核的具体指标。同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对央企混改的具体操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所谓混合所有制,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多个投资主体,一是多种经济类型,即公有与非公有、国有与非国有的混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混改是国有与民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不是要搞国退民进,也不是要搞国进民退,而是要实现国民共进。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引资本与转机制结合起来,把产权多元化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探索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二是完善制度,保护产权。要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切实保护混合所有制企业各类出资人的产权权益,调动各类资本参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

  三是严格程序,规范操作。要坚持依法依规,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交易规则,科学评估国有资产价值,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切实做到规则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强化交易主体和交易过程监管,防止暗箱操作、低价贱卖、利益输送、化公为私、逃废债务,杜绝国有资产流失。

  四是宜改则改,稳妥推进。对适宜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三因三宜三不,一企一策,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确保混改规范有序进行。

  混改是国企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稳中加快,改革氛围已经形成。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实施混改3700多项,引入非公资本超过1万亿元,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超过70%,比2012年年底提高近20个百分点;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65%已进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61%、利润总额的88%来自于上市公司。

 

注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操作策略

  国企混改是民营企业新时代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但机遇与风险通常是并存的,馅饼与陷阱往往也同在。会操作就是机遇,不会操作就是风险。民营企业可认真学习相关政策精神,深入调查研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正确操作策略和方案,应重点关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混改行业选择。对于混改行业,首先是考虑其市场发展前景;其次对于民营企业,考虑其基础、优势及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兴趣意向;其三对于拟参与混改的国有企业,考虑其背景和优势。值得关注的行业,如传统行业中的日常生活快消品产业以及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垄断性行业及公共基础民生产业、军民融合产业、健康养老产业、现代农业及农村现代化综合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如此等等有市场潜力的行业。

  第二,混改对象选择。混改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一方面要考虑硬件条件,同样也要考虑软件因素。硬件条件应主要考虑能否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能否有利于拓展新业务和企业新发展,重点看拟混改的国企经营状况特别是财务状况、资产质量、干部人才队伍、业务前景及市场资源与政策资源。软件因素应主要考虑混改对象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主要领导的人品、胸怀、工作作风与战略思路等。既要防止有的经营不好的国有企业甩包袱,也要警防个别国有企业领导以混改之名设圈套,这些极个别负面案例在国企混改中也曾出现过。

  第三,混改方式选择。国企混改方式,大的方面来看有存量混改和增量混改两种方式。存量混改就是股东产权转让。通过原股东产权转让的方式实施混改,本质上属于“存量混改”。产权转让可以使得混改企业的国有股东实现变现,但却不能为混改企业带来增量资金,因此目前市场上国有企业较少采取产权转让方式实施混改。增量混改就是增资引入新股东。相较于产权转让而言,增资扩股具有多重优势,既能通过设定投资者资格条件并开展综合评议或竞争性谈判的方式遴选最切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投资者,也能解决混改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因此,增资扩股系目前国企混改的主流模式。实践中,员工持股常常与增资扩股相配套,即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可同时开展。目前,在增资扩股的混改路径下,业已形成“增资扩股+员工持股”的典型模式。

  第四,股权结构的设置。国企混改现在的难题是,国企民企都想控股,掌握主导权,否则都不太愿意。国有企业不控股就不敢混改,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害怕经常巡视审计;民营企业不控股不愿参与,担心没有话语权,利益得不到保障。笔者认为,对于混改企业谁控股,首先要符合国家改革政策。国有企业按照分类改革政策进行,国企是否控股,总体上分类设限。对于充分竞争的行业和领域即商业一类国有企业,不设股比限制,国有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也可以参股(即不控股)甚至完全退出。目前商业一类国有企业占绝大多数,所以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混改政策上可以国有不控股。

  但实践中,多数混改后的企业国有控股的居多,因为国有控股后混改企业品牌含金量相对更高,平台更大,信誉会更好。即使民营不控股,也并不意味着民营利益就会受损,因为国有与民营混合,本质上是人格资本与非人格资本的竞合,国有资本是非人格资本,民营资本是人格资本,当人格资本与非人格资本竞合时,人格资本永远是占上峰的。何况增量混改常常伴有骨干员工持股,员工股也是民营资本,骨干员工是企业的实际经营控制人,所以即使民营不控股也不会因此而导致民营利益受损。

  第五,治理结构的健全。健全混合所有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确保民营企业的话语权。国家政策规定,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同股同权,依法保护各类股东权益。规范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和党组织的权责关系,按章程行权,对资本监管,靠市场选人,依规则运行,形成定位清晰、权责对等、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笔者认为,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混改后要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确保自身话语权至关重要。为此,一是政治上要坚持党的领导;二是要按照公司法正确处理好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依法治理;三是发挥好职业经理人的作用。

  第六,企业机制的搞活。企业是否有竞争力,关键是看企业是否有活力。企业是否有活力,关键看企业是否成为了真正的市场主体,员工是否有内生动力。为此,一方面,首先要理顺混改企业与国有股东公司的关系,特别是在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必须防止国有股东公司随意插手混改企业事务。为了混改企业机制转换,国家提出探索完善实施“优先股”和“国家特殊管理股”政策,以加大民营企业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中长期激励。对国有控股混改企业,要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试点稳妥推进员工持股。员工持股主要采取增资扩股、出资新设等方式,优先支持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服务型企业开展试点,支持对企业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等持股。对非国有控股的混改企业,企业可自行决定实施员工持股。

  总之,在这个融合发展的时代,企业单打独斗已成为过去。国企混改是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更是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混改应采取正确的操作方式与策略,既要抓住机遇,也要防止风险。

  (作者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