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百度的AI商业化、阿里的人才梯度建设,还是微软的战略聚焦,其实都是在当下与未来、主业与潜在业务的资源配置中寻求某种平衡:有些是战略的平衡,有些是利润的平衡,有些是监管和经营层面的平衡,有些是人才的平衡。这些案例都是在当时情景下近似合理的解决方案,当然,所有决策都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逐渐需要调整。
百度:“AI加持”
所有人都认可AI,但AI商业化到底该怎么做?这是横亘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个最大难题,对此百度给出了最直接的解决方案——信息流。因为AI处处都在,信息流的本质就是用AI分发信息。
2016年后,百度AI落地化、商业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中间历时四年时间,百度不断在验证AI商业化的可行性。要知道AI技术成熟也不等于应用成熟,产品落地需要扎到一个个细分行业,和行业中的传统巨头不断碰落地方案。AI到了细分领域往往容易缺乏实用性。
不过在2018年,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一幅清晰的百度AI商业化的图景。2018年,百度信息流业务逆风翻盘,在逆境重返第一,稳住了行业第一的位置,遏住了腾讯、阿里的萌芽,也抑制了头条的扩张步伐。过去的搜索广告需要广告主争取有限的广告位。不过在今天,信息流广告可以通过AI分发的方式,把合适的信息分发给合适的用户,不仅有了源源不断的广告位,而且定制化的分法模式使得广告分法也更为精确,能够让广告主获得更高的广告转化率。
有媒体评价百度的信息流业务“重构了搜索、APP和信息流(广告)的三重火箭模型”。信息流作为百度现金牛业务,已成为百度营收的重要部分。
阿里:人才梯度
美国互联网巨头普遍都已经解决了创始人的接班人难题,与之相比,中国互联网巨头的人才梯度化建设便显得有些滞后。
成熟的人才固然趁手好用,但也会出现路径依赖、思维固化的问题,年轻的人才固然冒失气盛,但他们终究需要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人才梯度化建设的最大意义在于,谋求人才使用和人才成长的平衡,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让年轻人才得到成长,形成老中青、连帮带的履带式上升阶梯。
阿里似乎在这方面做得好得多。2019年马云退居二线,CEO张勇顺利接班。实际上,张勇在CEO的位置上已经坐了5年。2015年,70后的张勇取代60后的陆兆禧就被视为阿里人才梯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作为第一家完成CEO和平交棒的互联网企业,阿里的人才梯队化管理不仅在CEO这个最高职位上得到了顺利验证,70后、80后人才也都早已浮出水面,比如前阿里云总裁、现70后的蚂蚁金服总裁胡晓明,70后的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70后的天猫总裁靖捷,以及80后的淘宝总裁蒋凡。
2018年,数据统计显示,阿里80后的管理人员占73.7%。阿里还在通过合伙人制度不断把年轻人吸纳进高层管理团队,让年轻人少受诱惑而跳槽。
这种中国式管理理念随着阿里成功交棒,正在逐渐成熟。这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文化中,也更有可复制性。
微软:战略聚焦
2018年11月30日,历经16年微软市值反超苹果,重新成为最有价值的科技企业。从2014年2月纳德拉接棒CEO到今年微软市值登顶,微软市值从3000亿美元以下增长到了8000亿美元以上。这标志着微软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掉队者,重新回到了第一名。
纳德拉的策略是瘦身、聚焦、开放。
瘦身:大规模裁员,砍掉手机业务以及给公司带来战略负担的不必要业务;聚焦:聚焦云和AI,把目光放在Windows业务、服务器与工具、在线服务业务、娱乐及设备业务五方面,把更多目光用于塑造自己;开放:跨平台开放Office、收购开源开发平台GitHub,用于少儿教育、训练人工智能算法及提升人工智能开发能力,拥抱Windows的开源对手Linux。
在公司文化塑造层面上,纳德拉个人更平和、谦逊,注重沟通和实质问题的解决,纳德拉曾经让高管集体研读《非暴力沟通》,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微软长期以来的内斗文化。
微软市值登顶,可以说是职业经理人带领企业从战略迷茫期走出迷雾,重新寻找自我定位的最佳实践案例。
(以上商业案例摘自钛媒体、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