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走出经营困局

2020年02月07日16:04来源:《中国工商》2020年1期 作者:周德文

  办法总比问题多,面对困难,也许“跑路”、破产是一时之间的无奈之举,但是放眼长远,如果借助外部的专业债务重组团队,将企业现有的资源重新整合并注入生机,虽然需要相对长一点的时间,但是企业可以保住民营企业家多年的心血,增加企业对抗风险的能力,同时减少对上下游整个供应链的压力,进而降低区域经济的风险,对于企业和产业上下游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0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平均每分钟就有2家企业面临死亡。而在2019年,这个数据可能更加不容乐观。从金盾濒临破产,到中国500强企业盾安曝出450亿元债务危机;曾经“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的罗永浩,创业多年后也终究败给了现实,ofo创始人戴威高呼“哪怕跪着也要活下去”,贵人鸟、富贵鸟、雏鹰农牧、康德新、力帆、乐视、青年汽车……,我们看到一个个企业倒下或者陷入危机的故事。

  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国际经济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境况更像是身处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游戏。这场生死游戏是一系列负面因素叠加效应的结果:中美经贸摩擦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对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融资难、融资贵仍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原材料涨价、房租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节能环保等环保成本的增加都压缩了民营企业的盈利空间,成为压倒它们的一根又一根稻草。

 

企业经营危机的症结

  企业经营困境绝非一句“经济寒冬”可以解释,让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的原因是多样化的。

  (一)前期盲目扩张 转型过猛

  随着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按捺不住的企业都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新的商业模式。但一些民营企业似乎难以摆脱贪婪和迟钝的魔咒,经济景气时豪情万丈盲目扩张,而危机来临却又后知后觉,无视利润连续摊薄的预警。2008年后,民营企业迎来了货币政策宽松时期,从银行贷款容易,于是很多民营企业借钱、买土地、建厂房、扩大生产。主业扩大再生产无可厚非,但很多人还跨领域经营,比如主业是制造业的,跨界搞房地产、搞煤矿。2011年时政策风向很快发生转变,国家宏观调控,银根开始收紧,融资渠道受限,此前风光无限的企业转瞬变得十分脆弱,之前快速扩张之时许多民营企业风险没把控好,当遇到宏观经济波动或者多元化中的某个项目进展不顺都可能导致企业现金流受影响,出现资金危机,而其他融资渠道不顺畅,就很容易出现现金流断裂的情况。在这方面,企业因盲目扩张走向破产的案例不胜枚举。

  譬如,昔日400亿“鞋王”贵人鸟,为了实现多元化的发展,过去几年大力进行收购投资,横跨互联网+体育、体育经纪、赛事主办、体育保险、体育游戏、体育健身。2015-2017年,贵人鸟先后投资了虎扑、足球经纪公司BOY、康湃思体育、杰之行和名鞋库,收购AND1品牌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澳门地区的授权,累计投资超过20亿元。贵人鸟频繁扩张后,营收开始出现滑坡,净利润更是连年下滑,没有一丝回暖的迹象,频繁扩张,营收不畅,资金链出现危机是迟早的事情。贵人鸟2019年三季报显示,公司账面资金仅有1529万元,而负债高达33亿元。

  (二)资金链断裂 陷入债务危机

  中小企业资金链上,任何一个涉及资金流动的节点不畅,都可能造成企业运营困难,甚至经营难以为继。

  一是成本上涨,而存货大量积压,产品严重滞销。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环境压力日益凸显,原材料价格飞涨,让高房价、高税费和高人力成本下的制造业不堪重负,企业利薄如纸。当前,制造业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2.59%,低于500强的4.37%,更远低于世界500强企业的6.57%。

  一方面,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国际经济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市场需求低迷,导致一些企业产品大量积压在仓库里。另一方面,当前产品的多样化注定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产品更新速度飞快,企业一种产品还没卖完,新型产品又出现了,那没有卖完的产品就变成库存,而企业又开始赶制另一批产品,库存开始积压,企业由于入不敷出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由此破产。

  二是应收账款回收难。

  一个企业,只要有生产经营活动,就会有应收账款的存在。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账期过长,企业资金占用压力大,让很多中小企业失去了再发展的流动资金,严重者将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前些年,乐视拖欠供应商货款,导致大量供应商找上门来讨要货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本来就本小利薄,如果再拖欠货款,那迟早会因资金链断裂走向破产。

  三是民企融资难,财务成本显著上升。

  很多中小企业,在前几年经济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盲目上项目、搞扩建,负债投资比例过大,但是在经济形势普遍偏紧的阶段,贷款难、寻找战略合作伙伴难,导致出现很多闲置资产,造成过高的负债,而能够获得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民营企业少之又少,因而倒逼民营企业转而寻求民间信贷,甚至是高利贷或者非法集资的渠道,从而导致了民营企业民间借贷利率畸高。中小民营企业的借贷成本往往是国有企业的数倍,高息加重了企业的财务支出,中小企业的年毛利润率不会超过10%,一般在3%-5%之间,生产经营利润甚至无法覆盖贷款利息,使借贷企业不堪负重,市场环境稍有波动,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引发企业债务危机。

  四是借新还旧模式难以为继。

  短债长投是一些民营企业通用的运作手法,许多企业的融资渠道大部分都是短期资金,然后不断借新还旧,用低成本的短期资金去运作高收益的长期项目。只要可以通过不断地发短期债务去把长期的资金需求弥补过来,资金链条是可以贯通的,但是当前中国进入“去杠杆”阶段,很多原有的通道被掐断,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

  康得新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康得新自上市九年以来,平均每年举债50亿元左右。但是其发债披露材料显示,发债募集资金主要用途是新债还旧债。2018年第一期超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显示,该期超短期融资券10亿元用于偿还公司到期的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历年发债募集资金用途大部分用于偿还旧债。康得新一方面由于可用资金无法覆盖巨额的短期负债,另一方面由于旧债新偿的模式遭遇抽贷断贷等大环境变化,因此一夜之间爆发流动性危机。

 

债务重组更需要顶层战略设计

  从发生经营危机的企业主体来看,造成企业破产的原因很多,比如企业之前疯狂扩张,负债过高,而眼下民企融资难融资贵,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者企业倒闭是因为内部管理不善、效率低下,库存商品积压、无法及时回款,等等,无论何种原因都殊途同归,最终都是资金链断裂所造成的,都陷入了债务危机的泥潭。而此时,企业内外交困,疲于应对债务,无法对企业进行专业的结构性调整和外部资源整合,导致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令人扼腕叹息。

  很多企业家在面对债务危机时,首先想到的是“找钱”,这实际上是一种举新债还旧债的方法,但原有的债权人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已经看淡,在没有达成新的债务条件的前提下,如果发现企业能有新的资金来源,原有债权人往往会通过强制措施迅速抽出这些资金,落袋为安,导致企业家费尽周折举借的新债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只不过是增加了新的债权人,拖延了企业债务危机进一步爆发的时间而已。而且,由于企业状况堪忧,举借新债的条件更为严苛,会导致企业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而企业原有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使得企业集聚的问题愈发严重,只能使企业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

  因此债务重组,需要抓住债务危机的本质,迅速有效地找出应对策略。砍掉负累产业,实现债务剥离,激活主营业务造血功能,让企业逐步返回正常的运营轨道,这需要在留有操作空间的时间节点上制定出正确的债务危机应对预案,但现在的问题是,处理企业债务危机的方法复杂,既需要顶层战略设计,又需要有经验的团队实地操作,往往不是危机企业自身人员可以完成,而企业一旦深陷债务危机又常常处于惶恐和犹豫中,难以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失去了进行自救的良好时机。

  借助专业团队 从泥泞的“谷底”脱困

  企业资源,是指企业一个独具特色的能够产生持久的超正常利润的资源集合。每一个要素都有它内在的、正常的价值表达。处于困境中的民企,不一定是这家企业没有存在的价值,而是它一时之间无法展现它的价值,此时如果能够找到专业的债务重组团队,对要素资源在不触及其所有权的情况下,通过外部的资源和力量将内在的功能能够重组并结合起来,同时对企业制度的藩篱解构与重构,将要素资源的内在潜力充分表达,自上而下对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利润,企业完全有可能从泥泞的“谷底”中脱困。

  但在债务重组、担保切断、资产优化处置、现金流保卫、主营业务保护等领域,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没有基本的概念和常识,往往是凭借个人的直觉进行操作,为了挽救企业而在钢丝绳上跳舞,“求生”欲望强烈却没有明确的方向,稍有差池就构成犯罪,让人扼腕叹息。

  对于已经陷入困境,债务负担沉重,资金链断裂,资产被申请保全,生产经营停滞的危机企业,除了积极自救之外,可能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借助其专业的方法和工具,丰富的经验积累,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在产业整合领域的资源,对企业实施债务、业务、资产的三维重组,成功化解企业危机,帮助企业搬走压在身上的债务巨石,企业才有可能走出危机,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作者系知名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上海中和正道集团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