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战略推动企业创新转型

2022年10月27日18:25来源:《中国工商》杂志 作者:肖雪 付学博 严飞

  创新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企业创新策略正在由“创新驱动”向“创新引领”转型,由学习追赶向学习追赶与引领带头并行转变,这要求企业必须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创新要动力、以创新激活力。

   

  我国企业的创新模式

  具体而言,由于企业所属行业以及技术研发能力之间存有差别,可以将企业的创新战略分为四种类型: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技术孵化创新。

  首先是自主创新。所谓自主创新,即企业利用自己的先进技术开发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产品,并能在投入市场后成为掌握技术相对优势。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拥有很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并能投入足够多的创新资源,一般都有较领先的技术优势,至少在某一种技术上占有主导地位。在采取自主创新战略时,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特定领域或特定产品集中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能力,在某一方面取得市场竞争优势。自主创新战略是企业最理想的创新战略模式,可以带来高竞争力、高技术开发价值等一系列具有可持续性的良性后果。

  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多采取这一战略,尤其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高新产业企业中更为常见。这些高新产业本身具有较高不确定性、滞后性的特点,因此当这类行业的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技术领先后,其市场主导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确立。

  其次是模仿创新。所谓模仿创新,即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的方式对已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再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学习模仿对象的经验,如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技术等,从而更好地模仿出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此外,企业还需要不断吸取模仿对象的教训,对技术和产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生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差异性的、高性价比的新产品。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但创新资源、尤其是资金等资源较匮乏且风险承担能力较低,大部分是中小企业。通过模仿创新,这些企业可以在充分学习和观察后再将创新产品投入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所面临的技术、市场和资金风险。

  再次是合作创新。合作创新也叫联合创新,是企业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来进行创新的一种模式,合作的对象一般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为主,也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这种模式目前在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创新战略选择中趋于主流。这是因为,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都处于发展阶段,难以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创新。而通过合作,企业可以有效借助其他力量弥补自身的不足。这种合作既包括纵向的产学研合作,即高校和科研机构以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也包括横向的企业间合作,例如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达成合作,乃至形成战略联盟以共同抵御风险,获取更多的市场利益。一般而言,联合创新较成功的企业在非技术领域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市场优势、品牌优势、通讯和信息优势等。

  最后是技术孵化创新。所谓技术孵化,是指企业本身即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可以有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这是一种新兴的适用于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当企业可以成功孵化某项科技成果时,就可以成为该项技术最直接的获利者。同时,企业在孵化科技成果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以用于日后技术的继续研发。当然,技术孵化要求企业能够拥有较强的技术辐射能力,并有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乃至产业。

  在这四种创新模式中,最理想的创新战略模式为自主创新模式,但这种创新战略模式需要企业自身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资源投入能力,且要承担一定的技术和市场风险。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仍以合作创新为主,这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下的选择。

   

  企业创新能力的行业差异

  2012年到2022年的十年里,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不仅表现在企业设立研究机构数量的增多、企业投入资金数量的增大,同时还表现在中国企业将技能创新能力转换为实际产品销售的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不同行业间本身的行业特征差异也使得各行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所差异。例如,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导向型行业本身就需要通过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优化作为立身之本,因而创新意识较强;而像传统采矿加工业这样的资源导向型行业则主要依托于资源进行生产,因此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意识就相对较弱。这种由行业特征差异导致的创新能力差异具体体现在5个维度上。

  第一,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扩散速度不同。技术创新扩散速度指技术创新广泛应用与推广的速度,即创新技术成果得以商品化的速度。技术创新扩散速度越快,相应行业的创新意识就越强,技术密度就越高。在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同行业的企业之间能互相得到新的启发,从而通过模仿创新形式不断改善技术,获取新的创新成果。这一过程会进一步促进行业内部各个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增强,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导向型行业内部的创新扩散速度要远远高于传统资源导向型的行业。前者作为新兴产业仍处于创新技术的发展阶段,各种前沿技术不断涌现并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指标,行业内部的企业间也多通过竞争、模仿等方式不断应用和推进新技术的发展。而后者则已处于平稳阶段,前沿技术涌现的频率较低,甚至一些传统产业已走向夕阳产业的道路,更难有新的创新技术传播。因此,前者相对于后者有着更高的技术密度以及迭代速度更快的创新需求和创新成果,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应也就更强。

  第二,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本状况不同。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同物质资本一样可以作为技术的载体,在技术进步与创新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的人力资本发展程度不同,其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意识有所差异,进而创新能力也会有所差异。仍然以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导向型企业和传统采矿加工业的对比为例。前者的高素质人才集中率要远高于后者,在研究、开发、掌握和使用技术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近年来高等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时也多选择这类有较多发展前景的行业,使得行业整体从业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而后者的高素质人才相对较少,更多以体力劳动者作为主力,因而在创新技术方面的进步较为缓慢。此外,前者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组织的联系也更为紧密,甚至一些企业有专门的研发部门,能享受到更多的知识溢出效应,而后者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则较弱,知识生产和交换的能力也相应较弱。因此,总体而言前者相对于后者集中了更加优质和充足的人力资本,从而在技术创新方面拥有了较多优势。

  第三,不同行业的创新成本不同。技术创新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才能开展下去,投入成本和取得收益之间的比例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而在现实中,不同产业的创新投入和收益比有着较大的差别。以煤矿开采及冶炼行业为例,在进行企业技术创新时,虽然实际成本并不大,但是所需付出的机会成本往往大于高新技术产业。例如,目前的黑金属采矿业等,对于技术创新的需求,主要是来自于国家宏观政策对于环保约束的压力。而产业要实现自身技术革新,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及人力。与此同时,产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收益一定程度上并没有与付出的成本成正比,相反,在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期间付出的企业机会成本低于预期的利润收入。所以,企业自身进行创新的意愿并不大,这类行业的创新成果也就不多。而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导向型产业则与之相反,虽然在前期进行创新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投入,但是由于技术创新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收益要远远大于投入,因而总体而言创新成本更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也就更大。

  第四,不同行业的市场结构不同。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企业竞争程度,可以分为垄断型企业和竞争型企业;按照企业规模,又可以分为大企业和小企业。一般而言,垄断型企业相较于竞争型企业更具有创新活力,大企业相较于小企业更具有创新活力。因为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或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因而有更强的创新动力和意识,能投入用于创新的资本也更多。但就行业之间的比较而言,市场竞争性更有利于促进创新投入和技术进步效率。一般而言,由竞争性寡头企业主导的、大中小企业共存的市场结构更利于整个行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导向型的企业更接近于这样的市场结构:整个市场中既有少数几个大规模的寡头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引领整个行业的创新技术不断发展;又有很多中小企业维持市场的竞争性,通过竞争相互激励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因而整个行业内部的创新活力就更强。而如煤矿开采等传统能源导向型的行业则缺少竞争性寡头的存在,且区位分布较为分散,互相的竞争较少,因此缺乏创新活力。

  第五,不同行业所处的政策环境有所不同。政策环境作为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行业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虽然我国政府一直以来把鼓励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作为明确的政策倾向,但在实际政策颁布和实施过程中,行业之间的政策环境仍有较大的差异。仍然以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导向型企业和传统采矿加工业的对比为例。针对前者,我国政府颁布了诸多支持和鼓励的政策,有经济资助类的政策、组织协调类的政策,甚至直接奖励类的政策。国内的通信软件企业可以享受到所得税、进口税、增值税等税收方面的优惠,在境外市场融资方面也获得了大力的支持,产业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扶持也有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趋势。在这种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此类高新产业拥有了更多的资源、动力进行技术创新,试错成本也较低。反观传统能源行业,虽然也得到了一定技术创新的鼓励和支持,但其力度远不如前者大。

  总之,由于不同产业间技术扩散速度、人力资本状况、创新成本、市场结构以及政策环境存有差异,不同产业间的创新动力及意识产生了明显的区别,并进一步导致不同产业所对应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产生了差异,因此亟需从国家创新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鼓励企业创新,推动企业完成创新战略的转型。

   

  从顶层设计上推动企业创新

  要想实现企业创新效果的最大化,就需要国家在顶层设计上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战略充分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创新活力,为企业创新健全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系统性保障机制,营造出最具活力的创新环境。

  第一,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国家应在创新战略上进一步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和完善企业创新体系,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性企业。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部门,形成多层次、重点突出的研发体系,吸引尖端科技人才。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政府应该重点优先提供资金支持,通过采购、科技项目、财税、金融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建立健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战略联盟,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技术园区。加快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促进科技要素向企业流转。

  第二,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开放式协同创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风险资本出现、研发成本上升、研发人才资源全球流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开放式创新成为许多企业的选择。开放式创新既包含通过整合吸收外部知识如供应商、客户等充实企业自身知识库,或者利用企业外部力量和创新资源在企业和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进行合作研发,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联合创新;也包含企业通过出售知识产权等形式将知识流从企业内部传递到外部市场的过程。

  第三,提高数字化创新能力。根据普华永道全球CEO调研中国报告显示,有90%的中国企业高管最为关注的商业威胁包括了技术变革的速度、网络威胁、关键技术人才的供应,以及不断变化的消费者行为。这其中,对科技变革所带来的冲击是企业高管最为担心的。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创新已不再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利,工业企业也在悄悄开始数字化革命。数字化产品研发、智能工厂、互联的供应链是企业数字化运营的核心,有助于企业优化运营成本、投资回报和客户体验。智能运营支撑由大数据、数字化法规和网络安全、数字化组织机构/人才/文化、IT架构和数据管理、数字生态圈合作等数字化赋能因素组成,能够支持运营的最优决策和提升运营支持效益。最顶层是数字化客户解决方案,通过互联的产品和服务,结合数字化商业运营和营销,以及创新的数字化商业模式,为企业提供新的业务收入和增长机会,或者增强客户粘度。

  第四,重点关注中小企业的创新问题。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造力极强,具有很强的创新发展战略潜力,是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要加强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创新力度,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排除障碍。比如,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实行普惠性的财政科技资金补贴;优化信息服务平台,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消除企业申请创新基金和税收减免的 “最后一公里”障碍。

  (作者肖雪系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付学博系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工程师;严飞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曹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