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汉根:30年从“村办小厂”到“材料航母”

2022年10月28日14:59来源:《中国工商》杂志

  57岁的缪汉根,依然在向前跑。

  他带领的盛虹控股集团,2020年以278亿美元收入,第一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高于米其林公司和星巴克集团,仅次于日本中部电力集团,成为当年唯一一家新进入榜单的中国民营企业。

  这条消息让人关注,更令人振奋——三十年前苏南的一家小小村办印染厂,今天已经堪与国际商业巨头比肩了。

  在许多人印象里,这家民营企业的名气与它的实力似乎并不相当。从领头人身上,也许我们能窥得一二。缪汉根不喜欢“野心”这个字眼,他强调自己没有任何企图和野心,唯一的想法是“有一点虚荣,想把企业做大。”

  缪汉根甚至被媒体称为“中国最神秘的商人之一”。


   

  村办工厂赚取“第一桶金”

  缪汉根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他排行最小。父亲缪金福是浙江绍兴人,早年的贫穷让他逃荒来到苏州吴江盛虹村。解放后,缪金福当上了国营工厂吴江印染厂的工人。

  缪汉根说父亲是一个极其勤劳的人,每天都早早起床,下地干活,下班之后回到家里还要种菜,方便去镇上买卖。

  显然,这种“极其勤劳”的品质,深深地影响着缪汉根。即使在他的企业年收以数亿计的时候,缪汉根依然能够在一线关键环节,做到亲力亲为。

  上世纪80年代初,缪汉根高考落榜了。“没有考起大学”让他心灰意冷。盛虹村村办工厂厂长蒋金花托人给缪汉根带话,你起码是高中毕业,不如来厂里工作。来到村办工厂后,缪汉根开始拿着每月30元的工资。重要的是,他的商业才能逐渐展现。

  几年后,缪汉根的高中学历和前卫思想,让他得到了村领导的赏识。

  19925月,盛虹村村支部书记用另外一家村丝织厂作为抵押,从银行贷款100万元兴办盛虹砂洗厂,27岁的缪汉根被任命为厂长。

  成立之初,砂洗厂只有2个砖瓦房车间,百余名员工,用二手机器平淡无奇地经营着印染业务。

  当时,村办工厂的日子并不轻松,面临着同镇上镇办工厂“东方丝绸印染厂”“鹰翔印染厂”等企业的竞争。

  面对竞争,在村办工厂里,缪汉根第一次产生了创新的思想。

  一次出差,他从外地带回一块布样。这块布由国外生产,图案新颖,是一种类似于手掌的花样,缪汉根称之为“手掌花”。他找来副厂长唐金奎商议。他和缪汉根判断一致,“手掌花”在国内并不多见,制作出来会成为抢手商品。

  缪汉根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要垄断这种布料的生产。

  唐金奎通过纺织工业部得知,当时能够生产这种花色的设备全国只有三台。几经辗转,他们买下这三台机器,完成了对手掌花的生产设备的垄断。

  缪汉根记得,短短几个月,砂洗厂赚到了同类村办企业几年都赚不到的钱。

   

  开创民营企业兼并乡镇企业先例

  在赚到第一桶金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袭来,镇办企业难以为继,债台高筑。缪汉根第一次有了并购其他企业的想法。

  当时的情况是,由于是村办工厂,小规模的盛虹已经完成了私有制改革。他经过反复思考,认为眼下兼并企业在资金方面虽然不是最好的时候,但在时间上却是最佳的时机。

  缪汉根敏锐地嗅到了时代更迭的气息,比周围人更早意识到,市场经济可能将会带来的繁荣。

  盛虹先后兼并了苏州东方印染厂、盛泽永和印染厂、坛丘印染厂等企业,在盛泽地区开创了民营企业兼并乡镇企业的先例。

  收购只是一个开始。

  很快,盛虹集团旗下拥有了18个工厂,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工厂之间没有协作,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每家工厂都没有一个核心产品,甚至18家工厂的产品之间互相竞争、内耗。

  缪汉根开始了他的改革策略。他的做法简单,制定了“一厂一品”策略。强调每个工厂只生产一种拳头产品,其他均可放弃。这种策略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集团印染能力每年超过24亿米,相当于绕地球赤道60圈。缪汉根说,即使未来业务再大,也一定会保留印染这项起家业务。

   

  “一件事有六七成把握,我就会做”

  对于缪汉根来说,做大印染只是一个开始。

  据他称,当时盛虹集团每年的利润也已经有了几个亿,并且没有外债和贷款。但缪汉根并不满足于过上“小富即安”的生活,他要走向上游,一个更大的化纤领域。

  就在2003年由印染进军化纤行业时,盛虹内部曾产生过不同意见。

  赞成者认为,盛虹进入化纤领域后,熔体直纺项目需要立即上马,机不可失,如果拿下这个项目,盛虹可以实现转型,告别传统纺织业;

  反对者则称,现在世界上不仅没有把单丝做到0.5dpf(这种纤维计量单位表示,1万米长丝重量为0.5克),甚至连这种机器都没有问世,如果失败,公司损失规模将达到20亿。

  化纤领域是印染的产业链上游。当时,缪汉根的观察是,在传统纺丝生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选择熔体直纺有利于企业增产降本。

  缪汉根最终决定投入20亿研发0.5dpf超细纤维。

  缪汉根依旧沿用最笨拙的方法研究产品。盛虹的研发人员把德国巴马格公司的机器拆成零件,发现不适合超细纤维生产的部分进行单独处理和加工。这种做法被德国人指责为“不按流程”,缪汉根只告诉德国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证明德国人失败,盛虹依靠简单而有效的土办法获得胜利。

  看似笨拙的做事方法,其实是不拘泥于固有思维或流程,这恰恰是一种“实践出真知”的灵活。

  随后,缪汉根立即上马投资达数十亿元的60万吨熔体直纺项目,而超细纤维就是他认为的“刹手级”产品。但不久后,缪汉根意识到自己加入到一场全球竞争当中。2005年,日本东丽公司打破了盛虹保持的“世界最细纤维”纪录,其产品达到了0.3dpf

  缪汉根没有逃避竞争,甚至渴望竞争,就像他把自己的子公司命名为“斯尔邦”,从巴斯夫、拜耳、杜邦三家公司中各取一个字音。这一次他想要打破日本东丽公司的纪录。

  为了打破0.3dpf这一纪录,盛虹集团投入了近7亿元进行实验,最终的结果是盛虹的产品达到了0.15dpf,即1万米长的丝重量仅为0.15克——比东丽公司产品细度降低了50%。不久后,盛虹立即投产40万吨熔体直纺超细纤维项目。

  “我们一直是一边研发、一边工业化,一旦研发成功就能实现工业化,这个过程至少比别人缩短一到两年。”缪汉根说。现在其超细纤维年产量,超过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总产量。

  “要做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缪汉根说。市场缺什么,就研发什么产品;行业趋势向哪儿走,就抢先一步做预研。目前,盛虹化纤被誉为“全球差别化纤维专家”,纤维产品的差别化率达到85%,拥有多个核心产品的国际定价权。

  缪汉根自称性格中既有江苏人的谨慎,又兼具浙江人的冒险精神,是两种性格的综合体。“一般一件事有六七成把握,我就会做。”

   

  “不往上游走,始终做不大”

  2009年以后,盛虹从化纤产品继续走向上游——石油化工。

  对于缪汉根而言,盛泽已不可能承载其将企业做到年收入1000亿人民币的目标。如果进入石化产业,大片的工业土地和港口成为必需品。

  缪汉根投资数百亿元,在连云港徐圩新区建设石化产业园。已经建成的虹港石化主要供应盛泽的纺织原料,而斯尔邦生产高附加值的新材料,则正面与巴斯夫等国际化工巨头竞争。

  2012年之后,很多化工上游产品持续供给紧张,而这些化工原材料正是盛虹的化纤产品生产命脉。

  “不往上游走,始终做不大。”这成为缪汉根的指导思想之一。

  由于斯尔邦和虹港石化两个项目获得成功,连云港市政府找到缪汉根,问他是否愿意继续投资炼化一体化项目。缪汉根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只有建立炼化一体化,从石油到纺织的真正上下游打通才能实现,他决定继续大干一场。

  “国家允许,我们就干,干了再说。”缪汉根再次强调自己没什么野心,只是朴素地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如果企业要做大必须抓住。

  事实上,掌握原材料对于化工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按照规划,盛虹正在建设中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约677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工程项目,缪汉根认为安全和质量远比进度重要。

  一个细节是:工地上的打桩机施工队是一个个的小团体,而打桩和地基决定着未来所有设备的安装问题。但由小团体组成的施工队打桩质量无法统一,缪汉根觉得这样会出大问题。他又用土办法解决问题,要求在每个打桩机前必须安排盛虹自己的员工为桩基拍照,并且上传到质量监管系统。盛虹的打桩管理者每天4点半起床,之后520分左右会乘坐班车来到现场。用于会泳的话说:“施工不停,人员不撤,人要一直钉在这个地方。”

  即使这样,缪汉根依旧生活在巨大压力之中,但他没有把这种压力传导给他的下属。

  于会泳曾经是一名国有炼油厂厂长,现在他是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的负责人。之前于会泳曾经带有偏见地认为民营炼化不过是“赚快钱”的生意,但与缪汉根聊过之后,他发现并不是这样。

  “董事长是想做大事情的人,不是为了钱,因为他已经不缺钱了。”他说。

  2019年盛虹石化园建成投产后,盛虹集团形成了一条炼油、石化、纺织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

  30年来只聚焦一条产业链,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力争把企业做到极致,把产业链做得自主可控一些。”缪汉根说。

   

  “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

  走进盛虹旗下芮邦科技再生纤维生产车间,每天约2500万个塑料瓶被制成米粒大小的碎状切片、拉丝并丝,“再生”为涤纶纱线和切片超过500吨。最终,塑料瓶被加工成柔软有弹力的高品质纤维,广泛应用于诸多国民经济领域。

  近年来,盛虹正抢抓“双碳”战略新机遇,加快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撬动产业绿色发展“增长极”。

  缪汉根曾被这样描述:大多数时候,这位苏南商人没有领导者的傲慢,他并不急功近利、极少在周末打扰下属,不怎么发脾气,性格中柔软的部分让缪汉根成为特立独行的企业家。

  他总是以一种接近商量的口气:“你说对不对?”用于表达即将结束一段对话。“他明白自己所知有限,并且坚持量力而行。”在笔者看来,这种谦逊恰恰透露出,一个人的思维和观念没有停滞和固化,这正是能够保持进步的重要因素。

  在缪汉根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一名真正的创业者、一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所具备的可贵特质,他“一路向上”,从印染起家,打通“一滴油”到“一根丝”全产业链,并率先在行业内提出向新能源、新材料高新产业集团转型,引领了行业变革。他没有选择“小富即安”,而是久立于丛林,在国际舞台展露锋芒。

  三十而立,让我们期待盛虹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 曹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