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理翔:不一样的家族传承

2020年04月14日19:15来源:《中国工商》2020年2期 作者:牛畅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在草根工业、社办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家族企业这么滚打跌爬了五十年的这么一个普通人。”方太集团名誉董事长茅理翔先生回溯历史,这样形容自己。虽已80岁高龄,但他坚持在集团授课,吸引着一批批企业创始人和二代接班人来听课。

  从社办企业的供销员,到点火枪大王,再到家族企业创业式传承的开创者,“普通”的背后是茅理翔人生一条漫长的路,特别是茅理翔和儿子茅忠群共创方太,成为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与转型的典范。

  那么,茅理翔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家族企业传承新路的呢?

 

“一定要为茅家争气”

  茅理翔1941年出生于浙江慈溪,1956年,这里诞生了浙江省第一家乡镇企业。时至今日,慈溪依然是全国一流的经济强县。慈溪是孕育民营经济的热土,茅理翔正是闯荡在这发展大潮中的一员。

  除了得天独厚的经商氛围,父亲茅长明为人处世的风格自幼对茅理翔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据茅理翔回忆,父亲当年在泗明荣属福利厂任主办会计兼业务主管,曾不辞辛苦跑数千公里推销滞销的产品,逐步改善了工厂的效益。当亲朋好友托茅长明进厂工作时,统统被他婉拒。父亲的正直与敬业成为茅理翔成长路上的星光,“淡化家族制”的萌芽也在他的潜意识中悄然生长。

  “一定要为茅家争气!”母亲的希冀一直深深地印刻在茅理翔的心上,也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矢志不渝的信念。

  那是一个贫穷的年代,但是艰难困苦从未阻挡住他奋发向上的每一步。1965年,25岁的茅理翔担任了长河人民公社综合服务社的主办会计,最后还成为了综合性服务社和综合性厂的实际管理者。身兼数职的锻炼为他日后的创业打牢了基础。

  上世纪70年代,为了提高社办企业的效益,没有销售经验的茅理翔也加入了销售行列,在外奔波拉生意。十年的销售生涯里,出于让企业更好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茅理翔奔波的脚步从未停歇,跑遍全国各地,“当时坐上火车,要钻到座位底下睡觉,虽然这么苦,这么累,但还是很高兴,因为我们看到了一点希望。”

  而这,正是茅理翔创业梦的起点。父亲兢兢业业、奋斗拼搏、坚持原则的工作精神,感染着茅理翔,宛若开启新一代人创业之门的“金钥匙”。同时,这些优秀品质在新一代人的奋斗中得到升华,而后又接棒给了茅忠群。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浙商的“四千精神”在传承中凝聚,在苦干中开花。茅理翔正是那浪尖上栉风沐雨的践行者,怀揣着不变的家国情怀,一步步向前探路。

 

茅氏集团的“飞翔”

  当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民营经济最原始的力量活跃起来,促使一直想干一番事业的茅理翔创办了慈溪无线电元件九厂,他的创业之路正式起航。1986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原本市场销售极好的黑白电视机配件定触簧片转眼被市场抛弃,茅理翔当即决定出去寻找新产品,随后便与电子点火枪结缘。

  如何打开点火枪的市场?1989年,茅理翔“想尽千方百计”混进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点火枪无人问津,看着走来走去的外国人,茅理翔在广交会现场一边“哒哒哒”地展示点火枪,一边大声喊着自学的那两句英语:“Hello!Gas lighter!”“Hello!Gas lighter!”这样的举动,很快吸引了外国人的注意。这一刻起,他们知道,生产点火枪的国家不再只有日本。

  广交会后,物美价廉的点火枪销量一路飙升。厂房扩建,员工扩招,一个大集团——飞翔集团应运而生。之后茅理翔的电子点火枪生意越做越大,连续四年保持世界产销量第一,茅理翔也获得了“世界点火枪大王”的称号。

  然而,巅峰时刻的光芒没有持续几年便遭遇冲击。上世纪90年代,民营企业遍地开花,点火枪生意竞争也日趋激烈,当年一家独大的优势早已不在。

  飞翔集团的经营屡屡碰壁,茅理翔也不断反思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虽然点火枪的经营愈发困难,但是茅理翔坚信要朝着工业化的路继续走下去,这样中国一定有希望。怀揣着这样热忱的信念,茅理翔动员在上海交通大学刚刚硕士毕业的茅忠群回乡一起创业。

  “以后咱们要一起搞一个茅氏集团!”早在儿女读小学的时候,茅理翔就经常笑谈创办家族企业的梦想。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这颗种子在儿女的心中生根发芽。

  茅忠群回乡后通过调研和观察,发现飞翔集团存在一些问题。他同意留下来,但是向父亲“约法三章”:不做点火枪,要搞新产品、新项目;不在父亲起家的乡镇办新企业,要去市开发区独立创业;不带飞翔的老员工,由自己来招聘新人。茅理翔全部同意了。

  茅理翔父子顶着不被看好的舆论压力,在1996年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二次创业筹划的过程中,茅理翔与儿子的想法还是存在差异。取名“方太”,进军抽油烟机行业,最开始茅理翔都不太认可。一个是品牌命名,一个是产品选择,这是能决定企业命运的两件大事。

  二人有过争执,相持不下,最终打破僵局的还是父亲的退让,“我内心当中感到他是对的,就应该放下父亲的架子。”最终,茅理翔还是冷静思考,尊重了儿子的意见。茅忠群精准的判断很快在市场上得到反馈,借当时香港烹饪节目“方太生活广场”和主持人方任利莎的影响力,“方太”的创牌大获成功,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事实证明,老一辈的开明与包容,造就了方太的再次“飞翔”。

  虽然飞翔的时代已经走过,但茅理翔初次创业中敢拼敢闯的精神浇筑着方太这个年轻的集团。更重要的是,方太吸取了飞翔的教训,从创立之初就定位专业化、高端化、精品化,坚持不打“价格战”。这也使得方太在孕育之初就拥有了创新基因,闯过一关又一关,秉持着不变的企业信念,一路腾飞。

 

方太的“阵痛”

  作为家族企业,方太也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它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茅理翔经营飞翔集团的过程中,经历过三次大危机,妻子和儿女纷纷在关键时刻鼎力相助,使企业扛过难关。患难见亲情,一次次的同甘共苦中,茅理翔虽然早就意识到家族企业的优势,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他深知过多的家族成员不利于企业管理。

  因此,“在董事长、总经理以下的中高层干部中不会出现一个茅家的家族成员”早早被写入文化手册。这在家族企业中并不常见。

  1997年,茅理翔弟弟所在的企业倒闭了,他提出想进方太任中层以上的干部,茅理翔召开了紧急家庭会议。面对职业经理人和全体员工的信任,父子俩的态度都非常明确:不能来,不能破了规矩。

  左手是亲情,右手是企业发展。这两只手不能紧紧握在一起,茅理翔内心感到痛苦,但还是毅然决然坚持了原则。

  这一次的坚持,让“淡化家族制”的管理理念在方太落稳脚跟。

  “1996年方太成立的时候,我就将女儿淡化掉了,她可以在方太持股,但不可以在方太经营。”茅理翔说。在他看来,儿子和女儿分别成家了,就变成了两个“口袋”,不如让他们分开,独立创业,他把点火枪的业务交给了女儿和女婿。为了顾全大局,后来茅理翔的妻子也退居二线。

  方太这样的管理理念被学者总结为:“所有权上坚持家族制,经营权上淡化家族制”。

  “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茅理翔逐渐完成了交班,依然有高管找茅理翔汇报工作。虽然茅理翔明确表态不用向他汇报,都交给茅忠群,但是高管们有很多顾虑,也没有想到老领导真是下定决心要放权。

  这个时候,茅理翔接受邀请去好几所大学讲课,并且投入精力经营外部关系,让儿子专心做内部管理。他试图用自己的行动表态,将公司的中心向儿子转移。茅理翔在和儿子创业的过程中,一步步见证他的成长,对其充满信任。在他的带动下,公司上下渐渐接受了“小茅总”的全盘领导。

  方太发展至今,茅忠群确实也没有让父亲失望。2017年年底,方太厨电的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创下了厨电行业的新纪录,成为中国首家突破百亿的厨电企业。目前,方太依然保持着高于行业的增长速度。

  茅理翔,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走在民营经济第一方阵的老一辈创业者,更是家族企业传承的实践者、观察者、思考者和传播者。家业长青,百年传承。方太坚定地走在成为百年老店的路上,茅理翔也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国家族企业加入这一行列。

 

采 访 札 记

  在家族企业接班的过程中,茅理翔没有让儿子沿着老路继续走,而是和儿子并肩作战,一起开辟更宽、更广、更险的路,共同创业。父子间的默契,是方太“飞翔”的助跑器,造就了创业式传承的典型案例,令不少中国家族企业羡慕不已。

  茅理翔总结自己的传承模式是“三三制”,即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共同创业的过程中,茅理翔分阶段、渐进式地引导接班人,言传身教的同时,积极推动两代人的有效沟通,循序渐进地激发接班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到了一定的阶段,他坚持“三交”“三放”,大胆交、坚决交、彻底交,放心、放手、放权。他认为,传承的主动权在父母手中,父母一定要开明开放,给接班人充足的发展空间,一直不放手并不利于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在茅理翔看来,企业的传承不同于创业,传承比创业还重要。家业长青不只是茅氏集团的心愿,更是茅理翔对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祝福与期盼。

  茅理翔研究发现,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第一代企业家年龄基本在50-70岁,这就意味着未来5-10年将成为民营企业交接班的一大高峰期,上百万家民营企业将完成交接班,如何顺利交接班是中国家族企业现在面临的共同考验。茅理翔在外讲课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处于困境中的一代和二代企业家,这促使他下决心将晚年的精力献给中国家族企业百年传承的事业。

  2006年,66岁的茅理翔已经彻底将方太放心交到儿子手中,但依然退而不休,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创业,创办了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他要站上讲台,编撰书籍,将自己创业式传承的经验和教训与更多的企业分享,让千千万万中国家族企业能够从迷途中找到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