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跨界成功的“标杆”人物、集发明和创业于一体的“双料”企业家,刘汉元遵循最简单的经营理念,却成功实现了专业化与多元化并行发展。刘汉元一直将自身命运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脉搏紧紧相连,帮助无数人端牢了粮食和能源这两大“饭碗”。
切入上游, 闯出水产养殖新路
上世纪80年代初,从四川省水产学校毕业的刘汉元,被分配到水库渔场当技术员。1983年,19岁的刘汉元以500元的起始资金创业。他在流水中将大约3800条鲤鱼鱼苗,放入一个由64平方米废弃钢管组成的金属笼中养鱼。“在河沟头养鱼?”没有人思索过这个近乎“荒唐”的问题。然而,7个月后,刘汉元共捕获鱼类2781公斤,创四川养鱼史上新的高产纪录。
自此,刘汉元成为著名的“养鱼能手”,他发明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在整个眉山县、川西地区乃至四川全省广为流传,养鱼户蜂拥而上,纷纷采用,迅速在全国推广。
网箱养鱼是刘汉元成功的起点,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他没有选择成为养鱼大户,而是瞄准养殖户都离不开的鱼饲料,一般人认为是低档次产品的饲料,在他眼里却成了高技术含量产品。
1986年,刘汉元利用几年来养鱼积累起的资金,建起了西南地区第一家渔用配合饲料厂——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一经投产立刻成为抢手货,1991年,通威饲料总产销量已达到5600吨。
网箱养鱼是刘汉元成功的起点,奠定了他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对技术的迷恋和偏执。1995年至1999年,通威相继建成了两个试验场、两大技术中心和西部最大的工厂化养鱼车间,中国最大的水产科技园已开始兴建,由此构建了通威完善的水产、畜禽饲料研发链,解决了成鱼“脂肪多,内脏比例大”等几大难题,更将饵料系数降至0.7—1.0,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到了90年代末,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刘汉元开始延伸和完善水产及畜禽产业链条。随着集约化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养殖水平的提高。如今的通威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及主要的畜禽饲料生产企业,年饲料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水产饲料全国市场占有率连续20余年保持领先。
在做大做强水产业的同时,刘汉元发现,用了通威的饲料后,养鱼户们把鱼养好了,却出现“卖鱼难”的困境。而他的利润观与其全产业链战略,不允许他对此坐视不理:通威的利润来源于“为用户带来的新增使用价值的一部分”,只有养殖户和经销商获得更大使用价值赚到更多钱之后,通威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多管闲事”的刘汉元却开始思考,如何保障养鱼户的利益。
2002年9月18日,“无公害通威鱼”隆重上市,与养殖户合作,用高出市场的价格回购,再把回购的鱼,放到特殊的水环境中净养,然后以“通威鱼”的品牌销售,这是中国首条具有自主品牌的无公害鱼,和养殖户实现了双赢,通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刘汉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威集团做‘无公害鱼’的意义不亚于过去十年所做事情的意义,将用足够的资源投入来加快这个进程。”
把握机遇,投身新能源产业探索
将目光离开鱼塘,放眼全球,刘汉元敏锐地意识到,化石能源消耗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文明对发展需求的爆炸式增长,能源变革刻不容缓。刘汉元将目光投向了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器件生产中的主要材料——多晶硅。2006年,刘汉元宣布“全力以赴进军多晶硅产业”。两年后通威投资6.5亿的永祥多晶硅正式投产。
然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1年,继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能源又出现危机。通威自然未能幸免,但刘汉元并没有放弃。他意识到未来能源走向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多晶硅光伏发电,光伏发电才是用之不尽又完全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光伏发电的前景是美好的。“一场以人类呼唤绿色低碳为核心、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革命已经开始。‘双碳’目标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雄心和决心,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光伏发电毫无疑问将成为第一主力军。作为其中主要的见证者、参与者,每一个光伏从业者都要以强烈的历史担当,扛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刘汉元表示。
于是,他坚定不移地在这条路上走了下去。尝试从未涉足过的光伏,集团内外没有质疑声音是假的,但刘汉元收到更多的是信任与支持。“我们当初开始建网箱养鱼的时候,做了很多事情经得起检验,赢得了用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你取信于别人,别人就相信你,相信这个人做事情靠谱。一个人的信用和一个企业的信用起着很大的作用。”回忆起那时,刘汉元感慨道。
事实证明,刘汉元的坚持并没有错。挺过2011年后,通威进一步拓展中下游业务,在光伏领域进行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延伸。在组件环节,目前已形成具有通威特色的全柔性、零铅型、环境友好型叠瓦组件及全方位覆盖市场需求的半片组件产品。如今,经过技术沉淀,通威半片组件年产能8GW;现有叠瓦产能规模全球第二,年产能6GW,功率涵盖430W+、550W+ 及660W+,产品远销海外30余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和前瞻不止于此,能源饭碗与粮食饭碗,一个关乎亿家灯火、一个关乎万家餐桌,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也都关乎碧水蓝天的生态文明,也正是通威的两大主业。
光伏电站需要占地,水产养殖需要一定程度的遮阴。看似不相干的两个行业,有没有可能整合在一起,若可以,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刘汉元针对通威的光伏产业链全局,创新提出了“渔光一体”构想:在池塘养殖水面上架设光伏电站,将光伏发电与现代渔业有机融合,解决了终端应用场景的覆盖问题。目前,通威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发建设“渔光一体”基地,累计装机并网规模超过3GW,优质而清洁的光伏电力正源源不断地惠及千家万户。
心系百姓,与农民共创更高效益
刘汉元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富于农村,通威亦是如此。刘汉元和他的通威有极为深切的“三农”情节,他在公开演讲中多次提到:“谁引导农民致富,谁和农民一同致富;谁做的事情是为农民的饭碗里添肉加油,谁就会获得成功。”
通威是这样说的,也确实如此行事。通威将用户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从服务、质量、技术等方面全方位地予以保障。
“通威只是一个中间环节,老百姓要靠它去喂鱼,靠它赚钱、致富,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刘汉元为通威确立了一套“确保用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质量方针和质量保障体系”的经营目标,通威始终坚持“性价比最优”的产品定位,力求为养殖户带来更高效益和更大收获。
此外,为做好服务,通威开通了“800免费热线电话”,打起了“服务牌”。哪怕热线电话开通公布后,骚扰电话接踵而至,刘汉元还是专门指示,“克服一切困难,坚决保证电话24小时畅通”。
直到今天,培训也是通威打“服务牌”的重要内容,接受过通威专家养殖技术培训的养殖户已超过500万人次,遍布大江南北的通威客户感受到了巨大的尊重和鼓舞。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刘汉元看来,互利共赢才是商业正道。“为你好实际上也是为我好,为我好也是为你好,大家有了这种理解与共识,才能形成理性竞争的商业形态,行业才能够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在刘汉元的带领下,1992年,通威捐资成立了“通威—希望工程奖励基金”和“通威水产教育奖励基金”;1998年,洪水让湖北、湖南一片泽国,通威就地调拨,一次性捐助价值300万元的物资支援灾后重建;1999年又捐助四川农大水产学院校舍建设100万元。到目前为止,通威前后捐款捐物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
刘汉元已经创业四十年,通威集团也已经从一家单一的饲料生产企业,向一体化的战略经营格局转变,发展成“渔业+光伏”双龙头的跨国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硅料生产企业。这位“养鱼能手”殷殷初心如磐,继续谱写着更美妙的“渔光曲”,为乡村振兴与碳中和提供了“通威方案”“通威样本”。
(责任编辑:曹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