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市场总是风云变幻。2018年非洲猪瘟之后,温氏的市场地位遭受严峻挑战,出现了比较大的业绩波动。随后又在新一代管理者温志芬的带领下不断调整自己,最终实现“V”字反转。
如今,在温志芬的带领下,温氏股份的生猪、养鸡及其它业务多元化齐头并进,提升猪周期中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公司开始从农牧企业向食品企业转型,不断向C端延伸,增强品牌影响力和溢价,进一步提升利润。
抛开“养猪大王”的称号,温志芬带着“温氏”要朝“千亿企业百年温氏”进军。
首创“公司+农户”模式
温氏集团创立于1983年,是最早一批合伙人制企业。创始人温北英(温志芬的父亲)领导七户人家,集资8000元去创办新兴县簕竹畜牧联营公司(温氏股份前身)。
“在我很小时候,我家就是养鸡专业户了,我对鸡、猪是特别有感情的。高考的时候,我唯一的选择就是畜牧业。”创业初期,温志芬在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求学,这也奠定了后来华农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温氏全面技术合作的基础,该合作模式开创了国内企业与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样本。
在创业早期,为帮助周边的乡亲养鸡致富,温氏决定由公司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药物、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户只需负责养殖即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公司+农户”模式由此挺生。
“养禽主要是在云浮市新兴县这一带,养猪在清远、韶关以及河源这带都有我们的业务。”温志芬表示,因为是在一个乡镇创业,所以特别接地气,就走出了一条全国闻名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的模式。
1994年,广东省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与温氏合作的养鸡户高达4000多户,当年上市的肉鸡更是多达1800万只,温北英也被全国科协授予“科学致富能手”,变成了全国著名的“养鸡大王”。但不幸的是,在同一年,为养殖事业耗尽心血的温北英与世长辞。
这一时期,大儿子温鹏程接棒成为温氏集团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温氏集团继续承接着父亲的心愿,逐渐成长为更大的养殖龙头。1993年进入家族企业工作的小儿子温志芬,成为温鹏程的得力帮手。
1997年,温氏开始探索养猪业务,且发展迅猛。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跟温氏合作的农户,从原来最早的几十户发展到最高峰时期有6万户农户,在全国23个省,用“公司+农户”这种模式带动了几万户农户一起奔康致富。到2013年,温氏的肉猪数量就轻松突破1000万头,成为亚洲肉猪上市规模最大的企业。
不过,紧密型的“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到现在,也要迭代升级。为此,温志芬优化并发展了这一模式,将之升级为“公司+家庭农场”“公司+养殖小区+农户”等现代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在温氏股份内部,正努力推动合作农户向家庭农场方向升级,着力开展养殖场升级改造,通过加强机械化装备和建造新型的栏舍,以降低农户的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效率,提高合作农户养殖收益。
积极拥抱资本
温志芬头脑灵活,早在2001年就想把企业变成上市公司,当时考虑把一部分养猪业务剥离出去变成独立上市公司,但条件不是特别成熟,就停下来了。
“到了2008年,我们感觉到还是要继续走资本市场的路,就决定把大华农从公司分立出来。2011年3月8日,大华农公司上市,运行了几年后获得了不错的发展,于是我们感觉到集团层面上还是需要走资本市场的路。”温志芬这样描述道。
2015年11月2日,温氏股份通过吸收合并大华农的方式完成创业板上市,开盘当天市值曾突破2000亿元,目前市值也维持在1300亿元左右,是A股市场上市值最大的农牧类上市企业之一。
“一上市之后就变成了整个创业板最高市值的公司,这让我们感觉到特别兴奋,也感觉到特别有压力,怎么能从实业这个角度把工作做好,能够支撑得起这么高的市值,这是我们的压力所在。”温志芬坦言。
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温氏股份肉鸡的产量从7亿只一直做到了现在10亿只的量。在2015年的时候,温氏股份上市的肉猪大概是1000万头,到2018年的时候,实现了2200多万头肉猪上市。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温氏股份在全国建立了300多个子公司,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更为严峻的是,由于环保政策约束趋紧,养猪户的生产流程清洁化压力加大,很多中小养殖户被迫退出,公司合作农户数逐年递减。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升级迫在眉睫。
2018年,温志芬接管企业不足一年,就开始寻找温氏模式的迭代升级路径。然而升级未铺开,非洲猪瘟席卷而来,行业受到极大挑战,温氏股份也一样。为此,他需要迅速想出对策,做好公司内控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调整。
彼时,集团养猪业规模水平高、管理范围大,原有统一管理组织方式已经无法响应战时状态需求。因此在2020年,温志芬通过拆分养猪事业部为种猪事业部、猪业一部和猪业二部,让指挥更靠近前线,扭转非洲猪瘟生产被动局面。
在他看来,养猪事业部拆分后,短期对管理可能会有些阵痛,但从长远来看,能够促使集团猪业稳步迈向更高、更远的目标。“通过系列的总结提升,现在我们防非洲猪瘟的能力已经大幅加强,有98%以上的把握能够防控住非洲猪瘟。”
强经营方面,温志芬的策略主要在挖掘潜力,“我们通过分析市场行情,研判原料市场的变动情况,及时捕捉市场机会,在阶段性原材料跌价的时候提前锁定,进行大规模的采购,把采购成本大幅降低下来。”经过系列调整,目前养猪业步入了正常运行状态。
以技术为抓手
在温氏家族的养殖历程中,几次瘟疫的打击刻骨铭心。所以提升农户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效益,技术是根本。
在养猪业,育种就是该赛道的“芯片公司”,俗称“猪芯片”,这是一项艰难的技术。目前温氏培育出的“华农温氏1号猪”和“温氏WS501猪”两个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是2005年以来我国唯一经国家审定的2个自主培育的高效瘦肉型猪新品种。
温志芬觉得,这与他们重视产学研模式是分不开的。2021年4月22日,温氏首个自建自营育肥场首批肉猪成功上市,2022年3月,温氏自主研发的“猪芯片”量产。目前,温氏股份有三个育种公司,分别进行猪、鸡、鸭的育种。
据悉,温氏股份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研,2021年其科研投入经费超过了6亿元,主要用于畜禽育种、饲料营养、健康养殖,还有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等,助力企业稳健成长。
在智能化方面,温氏早在90年代初已实行信息化管理,下一阶段是走数字化、物联网方向。在数字化转型这块,温氏正逐渐加大力度探索,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除了养鸡养猪“双主业”外,温氏股份也在寻求更多可能。2017年,温氏股份提出转型升级战略,向食品企业转型。关于未来,温志芬的蓝图是希望实现两个转型升级。第一个是生产的转型升级。“30年前建的猪场鸡场可能会逐渐淘汰,这些产能怎么在生产上转型升级,从传统的手工养殖逐渐过渡到机械化、自动化的养殖,再过渡到数字化的养殖,我们现在推进这个工作。”
第二个是产业的转型升级。“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向食品工业方向转型升级,把养出的鸡、猪、鸭加工成鸡肉、猪肉、鸭肉,然后逐渐朝着预制菜方向发展。我们现在每年已有50亿左右的产值源于将活鸡、活猪、活鸭转变成冷鲜产品。”
不再留恋“养猪大王”的称号,朝着“千亿企业百年温氏”发力,是这一代管理者的目标。在温志芬看来,“千亿企业”,是温氏希望未来几年时间产值能够迅速提升到1000亿以上。“百年温氏”,是希望温氏走得更加稳健。
对于养殖业来说,未来的风险还是比较多。企业和管理者,时刻面临着各种挑战。“作为企业来说,只能是做好自己,把自己的工作做扎实,把成本降低下来,把质量提升上去,我们企业就可以在行业中一直生存下去。我个人感觉到,行业一定是永恒的。养猪养鸡行业有周期,但它不会被替代。”温志芬说。
(责任编辑:曹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