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不忘乡亲的史贵禄

2021年03月29日18:55来源:《中国工商》杂志 作者:唐文辉

“民营企业是中国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有义务有责任实践先富帮后富。扶贫帮困是民企最光彩的事业。”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荣民控股集团董事长史贵禄说。

20年来,史贵禄带领他的荣民控股集团,先后为汶川、玉树灾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扶贫开发捐款6亿多元。特别是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为家乡确立以“医疗兜底为保障、金融扶贫为支撑、产业扶贫为核心”的扶贫开发理念,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深度参与定边县海则梁、白泥井、周台子三个毗邻乡镇基础设施、现代农业、教育医疗、金融信贷等领域扶贫开发。昔日“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满村光棍无婆姨,有女不嫁海则梁”的不毛之地,实现了“油灯变电灯”“旱地变水地”“土路变油路”“土房变洋房”“贫穷变小康”的历史嬗变。

通过四个五年规划的持续帮扶,截至2019年年底,三个乡总产值由2000年的不足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40亿元,海则梁乡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500元增加到9万元,其他两个乡人均纯收入达到6万元。史贵禄以产业扶贫带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体脱贫,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扶贫成效。这一创新扶贫举措被中央省市县各级组织、官方媒体和当地贫困户亲切地称为“荣民模式”。

 

栉风沐雨 回报桑梓

现年55岁的史贵禄,出生于陕西定边县海则梁乡。“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满村光棍无婆姨,有女不嫁海则梁。”这句顺口溜是这里昔日生活的真实写照。

1980年,史贵禄16岁时离开家乡外出创业。从打零工、办食堂起步,到发展房地产、现代商贸物流企业等,他的事业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壮大。他创立的荣民集团,逐渐成长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19年年销售收入达到400多亿元。

“民营企业家有了一定积累后,财富怎样支配才更有意义和价值呢?应该说扶贫帮困更有价值。”在史贵禄看来,民企与国家是命运共同体,有义务回馈社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白泥井镇就是我出生的地方,这里养育了我15年,我深深感受到家乡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和困苦。我在外面创业20年,2000年回到家乡,看到老百姓依然生活在艰难困苦中,20 年基本没有变化,从那时开始,我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老百姓走出贫困,过上好日子。”“38 年来,我改变家乡面貌的意念从未改变过,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脚步也不会停歇。”

谈起家乡,史贵禄有说不完的乡情、道不尽的恩情。为此,他开始联合当地政府为家乡制定了系统性的脱贫计划。

——打基础,水电路讯设施互联互通。投资500万元,加上政府配套和农民自筹,共打机井8000多口,架设高压线100余公里,满足全乡水浇地灌溉需求;投资3000万元修通国家二级标准公路30公里;帮助政府完成12个村级规划,实现家家有电用、户户有房住、人人通电话。

——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强基固本。投资200万元建成荣民光彩农技培训中心;投资300万元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投资3000万元治沙造地,使全乡水浇地面积达100%;投资2500万元,政府补贴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累计建成蔬菜大棚16300个,海则梁乡实现人均一个大棚;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建成500亩规模的农场10户。

——惠民生,健全教育医疗双层保障。投资200万元建成荣民光彩小学,在全县最早实现海则梁乡12个行政村500名学生免费上学 ;按照县级医院标准,投资600多万元建成荣民光彩医院,实现30个行政村农民免费就医。

——保贷款,搭建贫困人口信贷平台。投资1000万元与定边县政府共同设立5000万元扶贫贷款担保基金,撬动农村商业银行放大10倍向全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问题。

 

砥砺前行 情满脱贫路

回望来路,史贵禄确因满含真挚的情感才激发出如此曼妙的灵感,在陕北定边这方贫瘠的土地上勾勒出一幅无与伦比的小康画卷。20年短暂而漫长,扶贫之路也非一帆风顺 :投入的失败与群众的不解并立,思路的辗转与家人的抱怨交织,但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与挑战,都没能动摇他带领乡亲们奔向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勇气和决心。

史贵禄常说:“水有源,树有根。我的根在榆林黄土地,源在定边海则梁。只有回乡帮扶家乡,建设新农村,才是我和我的荣民控股集团报效国家、回馈社会、造福人民的主战场。”

一个人最痛苦的经历往往是在要做出决定的时候。扶贫工作从何入手,史贵禄必须做出艰难的抉择。史贵禄回忆说,当时的家乡生态环境极为恶劣,常常一夜大风乡亲们的家门就被黄沙掩埋,人畜饮水极为困难,乡亲们因为缺水大部分只能种植低产旱作庄稼,道路通行极为不畅,乡亲们遇到生病就医等特殊情况到县城就要5至6个小时。“农业用电极为短缺,乡亲们不分昼夜浇灌可怜的几亩水地是生产的常态,信息通讯极为闭塞,乡亲们没有与外界沟通的即时通讯条件。”

史贵禄开始从关乎乡亲们生产生活的实际入手,主动投资发动群众栽树、打井、架电、修路,村子的条件逐步改善,外面的世界不再遥不可及,距离拉近了,思想也开始慢慢解放了。

家乡的地广、家乡的水甜、家乡的百姓朴实勤快,史贵禄认准家乡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他指出:“过去海则梁穷,就是穷在习惯于种植一糜一谷,吃一点、卖一点、自己储存一点的落后生产方式上。要真正让乡亲们富起来,必须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依靠科技和市场,走现代农业产业化之路!”在史贵禄的主导推动下,三个乡逐渐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发展蔬菜大棚产业,实现农业规模效益。乡亲们真切体会到同样是务农,劳作强度和收入差距可真不小,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走史贵禄常讲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看病是人之常情,教育是百年大计,老百姓生活改善了,日子好过了,可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读书或有个大病小灾,光景一下就倒退好多年,甚至朝不保夕,生活难以为继。史贵禄常讲:“要尽最大努力让需要帮助的人们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他想到了这一层、看到了这一层,也实实在在做到了这一层,三个乡镇的群众就医、孩子上学除享受国家政策保障外,其他费用全部由史贵禄的荣民控股集团兜底。

一般性金融服务大都有嫌贫爱富的属性,只有在资产抵押的情况下才能放贷,贫困人口没有资产用于抵押,却是最需要贷款的人群。为此,史贵禄与定边县政府对接,主动出资为贫困户做担保人,让贫困户在无抵押情况下获得低利率补贴贷款,2016年以来,通过农村商业银行面向全县6600户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累计发放贷款9.05亿元,户均贷款5.92万元,贫困户高效利用手中贷款,发展小型种养殖、零售、运输等产业,靠自己的勤劳双手走上脱贫致富路。

 

淬火成钢 胸怀小康梦

史贵禄通过1.5亿元的产业帮扶,带动海则梁等三个乡稳步推进实现农村工业化的第四个五年规划(2016—2020),具体实施“五大工程”和“三个全覆盖”:第一大工程是到2020年要建成2平方公里的农村工业园,主要用于农产品深加工、肉食品深加工、农机具生产加工;第二大工程是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第三大工程是到2020年日光大棚达到3万多个;第四大工程是到2020年养羊规模在200只的养殖大户达到200户;第五大工程是到2020年种植规模在200亩的家庭农场达到200户。同时要实现三个全覆盖:一是免费医疗全覆盖;二是农业现代化全覆盖;三是人均一个日光大棚全覆盖。预计到2020年海则梁乡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周台子和白泥井两个乡人均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

每次回到家乡,史贵禄总是被闻讯自发赶来的父老乡亲团团围住、嘘寒问暖,坐在一起吃着大碗的炖羊肉、喝着火辣的白烧酒、聊着家乡的新变化,每每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家家户户富裕后开始拥有小轿车,穿梭于宽阔的柏油路之间——荣民医院,荣民学校,乡亲们走的路、用的电、喝的水、种的大棚等等,荣民的痕迹随处可见,“荣民”两个字已经深深融入当地百姓生活,镌刻在乡亲们的心坎上。20年扶贫之路,史贵禄用事实兑现了一个故乡儿女的赤胆忠心,在精准扶贫领域实现了自己“授人以渔”的人生理想,赋予了乡亲们“点石成金”的本领,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0年苦心探索,“荣民模式”扶贫的精髓内核就是通过撬动产业和就业的方式,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这种思路引领下形成的“荣民模式”具有很强辐射性和带动性。2018 年荣民集团向周至县捐款2000万元,用于建设11740平方米的移民社区就业工厂,为该县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当年实现脱贫。宁夏高沙窝、内蒙赤峰等地运用“荣民模式”,带动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至5000元。国家有关领导人指出:推而广之,“荣民模式”在北纬40°左右的毛乌素沙漠延伸段区域(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南部等地区)都具有极强的可复制和可推广性。

此外,陕西省政府将史贵禄荣民控股集团的定点精准帮扶做法命名为“荣民模式”,经中央统战部推荐,中组部将“荣民模式”列入干部学习培训内容。“荣民模式”多次被全国工商联、省市县党委政府以及中央省市县各级各类媒体从不同角度予以肯定和报道,对于这些赞许和荣誉,史贵禄总是顺其自然、一笑而过,从不以取得的扶贫成绩自诩,他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乡亲们脱贫后的长远发展问题。

史贵禄意识到:“让农民脱贫不容易,但让农民不再返贫更难。农业现代化以后,只需要30%的劳动力,70%的劳动力就会出现剩余,未来就业不仅是城市面临的问题,也是农村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保证农民脱贫之后不返贫,这是我参与精准扶贫的最大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