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汉根:30年锚定一个产业链

2022年10月10日11:13来源: 作者:尚悦平

  种桑养蚕、织布印染……中国,素有“丝国”之称。在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虹集团”)的车间里,高速运转的流水线,灵活自如、精确抓取的机器人……无声地讲述着这位中国纺织巨头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老转新的故事。

  一个小小的村办纺织厂,成长为现如今的世界500强企业,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就是其创始人、董事长缪汉根。缪汉根始终坚信,传统产业不是落后的代名词,通过创新研发,传统产业同样可以成为新兴产业。

  印染起家,一路向“上”布局化纤、石化、炼油。缪汉根瞅准时机,不断向上游攀爬,打通“一滴油”到“一根丝”全产业链。

  身处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潮中,缪汉根表示,加快绿色转型,既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制造制胜国际市场的核心所在。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的掌门人,他深感责任重大,努力向“含绿量”要“含金量”,争创三个“世界一流”。

  创新研发培育发展动能

  “只要有高科技支撑,传统行业同样可以变得高大上、白富美。”在印染纺织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缪汉根笑着说。

  “户户栽桑,家家养蚕。”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这样描述盛泽。因地处京杭大运河和太湖之间,“盛泽”之名由此而来。盛虹集团成立于1992年,位于江苏吴江盛泽。多年以来,缪汉根带领集团不断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将纺织这一传统产业打造成了十分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发展至今,盛虹集团旗下形成了石化、纺织、能源三大板块共同发展的格局。

  创业之初,担任砂洗厂(盛虹集团前身)厂长的缪汉根就坚持科技创新、错位发展的打法,不满足于同质化的“坯布着色”,一心想染出不一样的产品。有一次到上海出差,他发现一款类似手掌花样的图案。当得知国内能够生产的机器只有3台后,他立刻前往上海丝绸印染厂以20万元价格买下一台机器,又设法买到另外两台,实现了对市场的垄断。有了机器,研制新产品还需要掌握“手掌花”的印染配方,盛虹集团的技术攻关之路正式开启。突破技术壁垒实现国产化后,“手掌花”印染新品一炮走红、风靡全国。

  2003年,盛虹集团从印染行业进军化纤行业。缪汉根坚持,“不搞重复建设、不做常规产品、不采用常规生产技术”。2005年,国内同行生产的超细纤维规格以0.5dpf1万米重量0.5克)为主。日本东丽公司则率先将超细纤维单丝细度做到0.3dpf,并宣称这是世界上工业化纺丝的极限。

  真的如此吗?缪汉根不信这个邪。他说,“要做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市场缺什么,盛虹集团就研发什么产品;行业趋势向哪儿走,盛虹集团就抢先一步做预研。这次,缪汉根毅然出资7亿元,在欧洲成立研发中心,并联合清华大学、东华大学的专家一起攻关。“当时我们把印染业务赚的钱预研化纤新产品,很多人不理解。”缪汉根笑着说。

  在他的激励下,企业研发人员顶住压力潜心攻关。历时两年多,盛虹集团把超细纤维单丝细度做到了0.15dpf,这一成果震惊了业界。1万米长的丝重量仅为0.15克,只需要一斤二两,这种超细丝就能绕地球一圈,其细度远超过最细的天然纤维蚕丝。

  此外,研发人员在设备、工艺上同步研发,0.15dpf超细纤维单丝很快实现量产,并迅速进入国内外市场。20077月,盛虹化纤二期40万吨溶体直纺超细纤维项目投产,超细纤维年产量一下子超过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总产量,被业界誉为“全球超细纤维专家”。如今,盛虹集团的超细纤维年产量,已超过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总和,位居全球第一。

  近年来,盛虹集团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盛虹)纺织新材料研究院、国家级纺织品检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创新平台,形成支撑盛虹集团创新发展的“超强大脑”。

  20196月,由盛虹集团牵头组建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获得工信部批复,将在8个关键共性核心技术领域开展攻关,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创新中心建了全球领先的万吨级熔体直纺中试基地,加快推进聚酰胺纤维高效柔性化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等重点项目。同时,通过技术、人才、研发成果共享的方式,把占全国化纤行业产值70%的长三角地区企业联合起来,助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进程。

  “盛虹也是从小企业走过来的,没有钱的时候谁会认认真真搞科研?”缪汉根说,在发展起步时,他就曾遇到一些好技术,最终因投入太大,回报周期太长,只好作罢。“未来,这个创新中心会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运作,有投资有回报,大家一起把这个行业做上去,把国家需要的先进功能纤维做上去。”

  盛虹集团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企业战略重点,自主研发化纤行业首台()生产智能物流系统,填补了我国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研发空白。此外,盛虹集团还承担了工信部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打造成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合的样板企业。

  近两年,盛虹集团开展自主研发及合作开发项目百余项,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达4%,成功开发出EVA光伏料新牌号等系列新产品。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最终转化为强大的行业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盛虹集团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等荣誉。

  “含绿量”要“含金量”

  2021年刚开年,盛虹集团绿色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便取得了鄂尔多斯市自然资源局用地预审与规划意见的批复。2021419日,盛虹集团与鄂尔多斯市政府签订绿色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投资协议,拟投资1270亿元建设甲醇和下游生产醋酸、甲醛、丙烯酸、烯烃及可降解材料、高吸水性树脂等多种高端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品。

  该项目秉承“绿色、创新”理念,对引导传统煤化工向高端化学产品、高分子化纤材料、终端应用领域延伸转变,对推动现代煤化工全产业链、深层次、差异化增程增值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面对风云变幻的石化产业,盛虹集团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的战略布局早已开启。缪汉根说,“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盛虹转型发展的脚步变得更加坚定而有力。”

  2021722日,在连云港盛虹石化产业园,缪汉根主持召开了战略转型会议,企业高层管理者悉数参加。会议宣告成立“新能源新材料战略实施领导小组”,缪汉根亲任组长。围绕国家战略方向和“双碳”目标要求,盛虹集团要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基础原材料保障能力,世界领先的科研与创新能力,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新材料供应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

  “按照新发展理念和国家产业发展布局,盛虹集团已开工建设三个‘百万吨级’项目,以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缪汉根介绍,这三大百万吨级项目分别是:百万吨级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光伏新能源材料项目、百万吨级丙烯腈新材料、百万吨级绿色可降解材料项目。

  EVA树脂是最主流的光伏胶膜原材料,是生产光伏胶膜的核心原材料,直接决定组件寿命和发电效率。盛虹集团旗下斯尔邦石化通过专项技术攻关,自主研发的EVA光伏料产品在晶点、熔指等关键指标改进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斯尔邦石化EVA年产能达30万吨,占国内总产能的31%,其中光伏级EVA产能超过20万吨,占全球光伏级EVA产量的28.6%

  “国内新材料领域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品结构雷同,制约了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缪汉根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端新材料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有的甚至严重依赖进口。因此,盛虹集团提出延伸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丙烯腈产业一直是盛虹集团发展的重要方向。盛虹斯尔邦石化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丙烯腈生产基地。20211229日,斯尔邦石化二期丙烷产业链项目26万吨/年丙烯腈(Ⅲ)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产品。斯尔邦丙烯腈整体产能由52万吨/年提升至78万吨/年,产能跃居国内第一。

  “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作为连云港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龙头企业,盛虹集团全力构建生态、低碳、循环的现代绿色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炼化一体化产业平台优势,盛虹集团拥有充足的精对苯二甲酸(PTA)、正丁烷等可降解材料基础原料供应保障能力。”缪汉根说。基于此,盛虹集团规划建设PBATPBS等百万吨级绿色可降解材料项目。

  “如果说过去30年,依靠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盛虹成长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巨头,那么未来盛虹的壮大则必须依靠转型——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缪汉根强调说,这既是在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盛虹集团的新使命,同时也是顺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盛虹集团作出的新选择。

  “我们正把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产业建设起来。技术和产品过硬,面对外界形势变化,底气才能更足。”缪汉根说。

  一路向“上”做大企业

  缪汉根出生于1965年,是江苏吴江盛泽人。1983年,高考落榜,他回到村里,进入村办的盛虹丝织厂,先成为一名会计,后又当上仓库保管员。

  不到10年时间,缪汉根在丝织行业积累下足够经验。19925月,吴江市盛泽镇盛虹村任命缪汉根为村砂洗(印染)厂厂长,理由是:缪汉根年轻、有文化(高中毕业)、寡言实干,还琢磨村以外的事。此时,他才年仅27岁。之前,他曾担任过两年村丝织厂副厂长。

  砂洗厂以加工里料为主。当时厂里只有染色和定型两个车间和几台简陋的设备。没有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一场从零起步的创业之旅,缪汉根和工人一起在石棉瓦工棚里干活。“手掌花”产品为盛虹集团打开了市场,也为盛虹积累了资金。两年后,盛虹集团又开发出仿羊绒印花新品,同样受到市场追捧。“当时仿羊绒卖得很疯,都是客户先把钱打到账户上,再等厂家出货。”盛虹集团高层回忆称。

  乘着村办企业改制的东风,缪汉根与同事一起买下盛虹,并将其改为股份制企业。在完成改制后,盛虹砂洗厂先后并购了周边6家印染企业,开创了盛泽民营企业并购县属和乡镇企业的先河。缪汉根对兼并工厂的经营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生产的产品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缪汉根和盛虹集团想要“吃下”印染界龙头之一的东方丝绸印染集团公司。当时,东方丝绸印染集团公司的负债达1.2亿元,而盛虹集团当时资产只有六七千万元。许多好心的朋友纷纷提醒缪汉根,说风险太大,要他务必三思而行。

  缪汉根思考再三,“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险”与“机遇”。发展才是硬道理,他也意识到,无论做什么事,不要事先划地为牢,自己把自己困死了,生活中的可能性无处不在,解放思想,没准儿就能把可能性变为现实。他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还将房产进行抵押,“别人都说我疯了”。直到1999年,东南亚经济告别衰退,逐渐复苏,国内的纺织业趁势扭转了多年来的颓势。缪汉根和盛虹集团“等来了”春暖花开。

  彼时,昔日两间砖瓦房车间起家的村砂洗厂,已成长为拥有7座印染厂的国内最大民营印染集团、全球中高端产品的核心供应商,每年印染坯布24亿米,长度可绕赤道60圈。

  “我没有任何企图和野心,唯一的想法是有点虚荣,想把企业做大。”他说。本着这种“纯粹”的想法,在将印染做到足够大后,缪汉根开始向上游探索,试图将命脉把握在自己手中。“不往上游走,始终做不大”,这是缪汉根的名言。

  他将眼光投向了纺织的上游——化纤。2003年,缪汉根大手笔投资20亿元上马60万吨熔体直纺项目,震惊纺织业界。盛虹化纤产业将发展重点锁定中高端,主攻差别化、功能性纤维产品,这将有效规避常规化纤产品的市场竞争。2007年,盛虹化纤40万吨熔体直纺超细纤维项目投产,年纺丝能力60万吨,产量超过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总产量。

  化纤的源头是石油。炼油厂炼出石脑油,供石化厂生产芳烃,再合成化纤。2010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随后,国家发改委公布国内“七大世界级石化基地”,连云港位列其中。缪汉根从中捕捉到政策先机,继续向产业链上游“溯源”。

  “进口主原料PX常现供应缺口,我们应势而动,芳烃、烯烃‘双链’布局推动炼化一体化,实现超长产业链源头可控,紧缺型化工产品占比从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投产后可降低我国基础化工原料进口10%左右,过八成原料和产品可在连云港基地内互供,形成完整高端的石化产业链闭环。 缪汉根说。2010年年底,以生产高端化工新材料为主的斯尔邦石化成立;2011年,以生产纺织原材料PTA(精对苯二甲酸)为主业的虹港石化诞生;2018年年底,以解决大宗石化基础原料的1600万吨/年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隆重开工……

  1992年到2022年,盛虹集团坚定实业基础不动摇,已经走过了30年,如今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描绘着新时代民企高质量发展蓝图。30年来只聚焦一条产业链,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力争把企业做到极致、把产业链做得自主可控一些。”缪汉根谦逊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