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倒下的单车创始人感慨:创业不要盲目追风口

2017年06月22日09:56来源:中华工商网 作者:田未

timg (5).jpg

“创业不要盲目追风口。风口不是追上的, 而要等出来的,需要在一个行业深耕,机会来的时候才会有所准备。此外,行业最早那几家也是可以做成的,这是先发优势。后来的人没有十倍的兵力、资源就不要进去了,你做不大。头部资源太集中。”

 

创业失败之后,悟空单车的创始人雷厚义对媒体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最近,共享单车领域几家欢喜几家愁。一边是摩拜单车宣布完成超过6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创下共享单车行业单笔融资最高纪录;一边是正式运营仅仅5个月后,重庆的共享单车运营商悟空单车宣布退出市场。再加上“黄金圣斗士”单车、“彩虹单车”的图片刷爆朋友圈,以及单车界的两名投资大佬——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和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关于“摩拜和OFO谁是老大”的互怼,这场戏足够精彩。

 

而雷厚义的这几句肺腑之言,应该算是给这个火爆行业的一剂消暑针。盲目跟风的创业能够走多远?企业想要走得远,又应该怎么做?

 

风口?风险?

6月13日,悟空单车的运营方重庆战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由于公司战略发生调整,自本月起,将正式终止对悟空单车提供支持服务,退出共享单车市场。

 

这是第一家宣告退出市场的共享单车创业企业。虽然此前就有"90 天共享单车的战争就会结束"的言论,但当行业整合真正来临之时,还是引起了足够的话题度。

 

悟空单车的退出具有代表性吗?朱啸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下一步首先是清场,未来的几个月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单车项目自己关掉。因为它们的体量和规模太小,收购价值不大。”

 

这个风口上的企业,真的将要感受浪尖上的危险?

 

与共享单车类似,炒的火热的共享充电宝,也被认为是一个风口。

 

在电子产品如此普及的当下,手机几乎成为每个人的必备物品,而手机续航能力是影响手机使用的最大的敌人。共享充电宝运营模式很简单,就是在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放置充电宝工消费者使用,只需要关注账号,支付很小一笔费用,就能够使用充电宝,用完即刻归还就好。

 

共享充电宝点燃了今年创投圈的热情。以小电科技为例,38天内完成3轮融资,获得了包括腾讯、红杉资本、金沙江创投、王刚等知名投资方累计超4.5亿人民币的融资。

 

日前,在TechCrunch 2017 国际创新峰会上,小电科技创始人兼CEO唐永波公布了最新的共享充电宝铺设数据。“3月12日开始推这个市场,截止今天有33个城市在运营,下个月可能会在140多个城市运营”。在他看来,共享充电宝是一个非计划型需求,前期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铺设才可以改变消费习惯,“从数据来看,共享充电宝一定有人会用。大规模推广后,我们的数据模型更好。这加深我们的认识和看法”。

 

市场发展如何?慢慢看。

 

更有共享雨伞来凑热闹。6月1日上午,一家共享雨伞企业开始在上海以免押金、免付费、不设密码锁的方式投放首批100把共享雨伞。在短短一日之内,上海市投入的 100 把共享雨伞全部被借走,但无一人归还。

 

共享雨伞消失自然是人为借走不归还所致。不过或许这并不都是民众贪心想占为己有,相反很大可能是因为共享雨伞的经营模式出了问题。且不说完全免费的高风险了,即使在运营中雨伞的租金仅为 20 元,日租金 1 元,再加上租用共享雨伞并不用进行相关实名登记,而且雨伞本身也没有定位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付了租金就相当于购买了一把雨伞一样,"共享"不成,反而会反受其乱,深受其害。

 

所以,并不是什么都能共享的。当“共享经济”变成一种单纯的概念之时,也有可能从“风口”变成了“风险”所在。

timg (4).jpg

热衷概念?不如扎实创新

摩拜,OFO,小蓝单车,小鸣单车,永安行,途歌,小电……在被如此多主打“共享概念”的企业搞得眼花缭乱之时,咱们再来看看另一家企业——科大讯飞。

 

基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智能语音技术,科大讯飞在核心技术基础上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行业市场优势和用户口碑优势,已推出从大型电信级应用到小型嵌入式应用,从电信、金融等行业到企业和消费者用户,从手机到车载,从家电到玩具,能够满足不同应用环境的多种产品。

 

科大讯飞的市场拓展一路高歌猛进,讯飞语音深入各行各业,产业链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公司已与三大运营商、金融机构、手机、电视、汽车等行业领先企业实现广泛战略合作,讯飞开放平台的总用户数达到7亿,开发者达11万,形成了从源头技术创新到产业技术创新的全生态创新格局,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公司在语音及人工智能市场的引导者地位和市场竞争优势。

 

对比之下,发现了什么呢?至少,中华工商网记者看到的,是跟风复制、同类竞争和扎实创新、稳重求进的对比。

 

再看另一组数据资料。日前,人民日报对我国东、中、西部3省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调查,在受访企业中,11.11%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完全过去”,51.52%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但情况会有反复”,还有37.37%的企业认为“困难仍在持续”。

 

而在受访企业中,超九成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收获,只有1%的企业觉得“效果不明显”。

 

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破茧成蝶的金钥匙。

 

停止盲目跟风、单纯玩概念,向“实”发展,向“新”发展,可能是另一种出路。

 

然而就目前来看,玩家们显然顾不上细细思考这些。从大佬之间在朋友圈的互怼,以及各路企业利用外形、颜色、亮度、试水变现等形式为自己续命的行为中,我们还没能嗅到期待之中的理性气息。


(责任编辑:蒋元锐)